日經:美中無互信引發緊張 應設機制避免擦槍走火

「日經亞洲」報導,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已經進入另一個危險的新篇章,若情勢持續升溫,可能會無意間引爆兩個世界超級強權的軍事衝突。

報導指出,總統蔡英文5日在加州與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會面,展現美台緊密關係。蔡總統3月底訪問中美洲友邦時也曾過境紐約。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中關係持續緊張,引起外界憂心。(組合圖/翻攝自推特)

相較於去年8月前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時,中國以大規模演習表示抗議,中共軍方迄今的反應相對溫和。然而,美中關係在可預見的未來,較可能因為台灣議題更加緊張,而非緩和。

美中關係在2010年代後半期開始惡化,兩國現在因為軍事、政治與經濟上諸多議題而關係不睦。由於雙方互不信任,幾乎所有動作都會被解讀為惡意。美中關係可謂風雨交加,更可能升級為颶風。

美中關係惡化的過程可區分為三階段,目前發展可被視為陷入「新冷戰」。

第一階段發生在2010年代下半期,從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第二個總統任期的後期開始,延續到前總統川普執政的前3年。中國在南海的軍事擴張以及發動網路間諜活動是關係惡化主因。川普入主白宮後,美中貿易戰開打,關係進一步惡化。

第二階段發生於2020年初,當時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爆發,散播至全世界,奪走100萬美國人的性命。美方指控中共打壓言論自由,以及中國媒體最初隱瞞武漢爆發疫情,才會導致情況一發不可收拾。中國則懷疑華府提出指控的背後目的是要顛覆中共政權。

2022年2月,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全面入侵,使得針鋒相對的美中關係進入第三階段。

當美國提供基輔當局財務與軍事援助的同時,中國則捍衛莫斯科發動入侵。美國和中國實際上已經進入了一場關於世界秩序的鬥爭。當導致雙方不和的是海上軍事擴張或是網攻等議題時,或許還有可能化解歧見,但現在牽涉到政治體系或是一套新的世界秩序,想要和解就難上許多。

若要預測美中關係的未來,其中一項重要因素是華府對中策略。華府內部與外部專家都表示,美國對中國有3套不同策略,分別可以達成不同目的:其一是贏得長期戰略競爭,其二是圍堵策略,其三是削弱中國共產黨政權。

當中最受到決策者和國會議員支持的是第一項。這項策略假設美中爭奪全球霸主地位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把重點放在增強美國的科技與軍事實力,以對抗中國爭奪霸權地位。

第二項圍堵策略除了加強美國自身的競爭優勢外,還試圖透過經濟制裁和貿易禁運,來重挫中國的科技和軍事野心。但美國這次的做法,與冷戰時期對抗蘇聯的圍堵政策大不相同,僅重點打壓關鍵產業,諸如半導體、人工智慧,以及生物科技。

第三項策略則比較激進,目標是除去中共政權,尋求藉由支持中國內部的反政府與少數族群勢力,來削弱共產黨政權,但僅有極少部分的議員和專家支持這項做法。

總統拜登政府藉由加強美國競爭力來實現第一項目標,但同時開始對中國的高科技產業施加若干限制,例如限制先進晶片出口中國。這被一名前美國高層官員形容為,「在高科技產業對中國展開的虛擬圍堵」。

中國強烈抗議這三種做法都是對中共政權展現敵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初發表演說時,譴責美國對中國「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試圖阻礙中國發展。

報導指出,美中關係可能會維持在這種危險緊繃的狀態長達數十年之久,因此兩國首先要建立一套機制以避免誤解,從而引爆武力衝突。華府曾多次建議北京,雙方應該擴大安全對話並成立有效的熱線,來搭起防護網,但遭北京拒絕,稱美方應該首先停止帶有「敵意」的發言和行為。

報導指出,美蘇冷戰在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時,曾上升到爆發全面核戰的一觸即發局面,因此降低台灣海峽緊張情勢更顯得迫在眉睫,不容浪費時間進行外交上的討價還價。中國應該同意建立一套安全機制,以避免和美國無意間擦槍走火。(中央社東京8日電)

©中央社
麥卡錫 美國 中國 美中關係 日經亞洲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