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漏抓案例」曝光 低劑量電腦斷層「1優點」完勝胸部X光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低劑量電腦斷層是偵測早期肺癌的利器。(圖/資料照)
肺癌連續43年位居十大癌症死因前兩名, 可說是新一代國病,其危險之處在於發生率逐年攀升,多數人確診時已是晚期,延誤最佳救治時機。專家表示,透過敏感度較高的肺癌篩檢利器低劑量電腦斷層(LCDT)可提前揪出肺癌微小病灶,把握黃金治療時機。
衛生福利部自111年7月1日起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 提供肺癌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逐漸翻轉國人對於過去肺癌篩檢的認知。一般民眾或許認為,肺部篩檢使用胸腔X光即可, 但也有人每年接受健檢, 卻還是因肺癌發現太晚而失去生命。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指出,揪出早期肺癌的關鍵在於病灶偵測 的敏感度,低劑量電腦斷層的偵測敏感度遠比傳統X光 高,還可偵測小至0.3公分的肺部病變。
不少人擔心電腦斷層掃描的輻射量比X 光高,反而提升罹癌率,且兩者檢查費用差距甚高,傳統X光拍一次胸腔正 面費用約500元,LDCT大約是5000~8000元。沈彥君為此針對胸腔X光及LDCT進行簡單分析與比較。
X光檢查雖然輻射量較低,費用也便宜,但檢查時大多僅拍攝前後向單張影像,檢視肺部病灶時有其限制及死角;另外, 胸腔內還有許多器官組織(包括肺臟、心臟、大血管、胸骨、肋骨、 橫膈膜、肝臟、胃等),在胸腔及上腹腔是互為重疊的構造,X光攝影 可能因腫瘤發生在重疊處而被遮蔽,造成診斷盲點。X光偵測 的敏感度也相對低一些,病灶要成長到1至2公分以上才會被發現。
更重要的是,早期肺腺癌的毛玻璃變化由於密度較低,胸腔X光幾乎無法偵測出來,必須仰賴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L DCT和胸腔X光比較。(圖/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提供)
沈彥君提到,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雖有些微輻射劑量暴露疑慮,但L DCT名稱中的「低劑量」指的就是「低輻射劑量」, 輻射暴露值比常規電腦斷層檢查低很多, 且醫療檢查都會制訂在安全範圍內。L DCT可以在肺癌第一期甚至是原位癌或癌前病變時期, 就提前揪出病灶。肺癌若在第一期或第零期被發現並接受手術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
沈彥君分享案例,一位罹患過肺結核的個案本身 有抽菸史,後來成功戒菸約10年,大約2年前做了胸腔X光檢查 ,除了過去因結核造成的肺部局部纖維化之外,無其他異常。個案 卻在後來的LDCT檢查發現, 就在肋骨重疊處,過去因肺結核產生的肉芽纖維組織裡有一處約2公分 的可疑病灶,後續確定是肺癌。
沈彥君強調,對抗肺癌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早期發現,也可從幾項危險因子來判斷自己是否為肺癌高危險族群,包括吸菸、長期接觸二/三手菸、長時間接觸易致癌物(氡氣、 石綿、砷、煤炭產品等)、曾有肺部病史(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肺癌家族史、空氣污染、經常接觸炒菜油煙等。她建議民眾主動積極 篩檢,降低肺癌的致命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