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北部女戲水染食腦變形蟲亡!疾管署:池水環境採檢最快1週出爐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北部年輕女子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死亡,採檢結果最快一週出爐。(示意圖非當事者/資料照片)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內睽違12年又出現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俗稱食腦變形蟲)的死亡病例,個案為北部年輕女子。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公布她發病時頭痛、抽搐等7項症狀,據悉死者發病前曾造訪新北市一處「室內親水設施」,業者已被要求停業展開清消。外界好奇相關採檢釐清需多久時間出爐?對此,疾管署今(10)日表示,結果最快一週、慢則2、3週出爐。

疾管署昨日表示,國內發生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死亡病例,為北部30多歲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今年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8月1日死亡;診療醫院通報不明原因腦炎,採集檢體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地方衛生單位已對該室內親水設施進行環境採檢以釐清感染源,並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1條,請業者預防性停業及進行環境清消。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疾管署指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在更高的溫度下也可短暫存活。溫暖的淡水(如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人類可能在自然水域活動時,將病原體吸入鼻腔,並沿著嗅覺神經進入腦部而發病,但喝下遭病原體污染的水則不會被感染,也不會透過人與人接觸傳播,人類病例罕見。該疾病潛伏期約1-7天,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初期症狀為頭痛、發燒、噁心、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抽搐、意識變化、譫妄、昏迷等腦炎症狀,發病後死亡率約99%。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今日上午表示,已經完成池水的環境採檢,最快1週,慢則2到3週,檢驗結果就可以出爐。她進一步解釋,因池水檢驗檢體需濃縮及前處理,續抽核酸進行PCR,若陽性尚需定序。且因環境檢體之核酸濃度品質不如人體檢體,可能需重複復驗。

曾淑慧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 死亡率 腦炎 湖泊 食腦變形蟲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