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嘆「無藥可醫」6旬婦險赴陸尋肝兒挺身救援!成全台不同血型換肝首例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潘女士(左)是全台第一例不同血型肝臟移植的受贈者,她感念的抱著捐肝的兒子。(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請繼續往下閱讀….

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現年66歲的潘女士,不是帶原者也無抽菸飲酒等嗜好,但卻染上肝病,她在2006年完成移植手術至今,是全台第一例「不同血型肝臟移植」的受贈者。她今(19)日感性分享自己在定期健檢中發現肝指數過高,且容易疲倦,確診原發性膽道性肝硬化(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醫師告訴她,這是免疫系統引起的疾病、且無藥可醫。因家人與自己血型不同,原先已辦好台胞證將赴中國尋求移植機會,但當時才大學的兒子不忍虛弱母親跨洋尋肝,表示願意嘗試不同血型捐肝手術,由林口長庚醫院團隊執行完成,也讓潘女士重生,潘女士更給兒子一個擁抱表達感謝。

林口長庚醫院在2002年組成肝臟移植團隊後,2003年在李威震教授的帶領下,開創台灣首例將單個肝臟移植給兩位成人,迄今已完成逾1400名病友完成移植,並首創全台「一肝二用」、「不同血型換肝」等技術,開啟台灣肝臟移植的重要里程碑。今日上午舉行「重啟彩色人生—肝移植病友開心回娘家」活動,近300名在林口長庚接受肝臟移植的病友齊聚一堂。

▲長庚醫院舉行「重啟彩色人生—肝移植病友開心回娘家」活動,現場病友齊聚。(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肝臟移植權威李威震表示,台灣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名列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肝癌也同時高居國人癌症死因第二位,可說肝病是我國國病。雖治療方式已日新月異,但肝炎急性發作所致之肝衰竭,或慢性肝炎所生之肝硬化或肝癌,仍有部分病患得透過肝臟移植手術,才能有效治療。

他說,國內目前肝臟捐贈者的身分可區分為大愛捐贈的腦死患者,或是患者五等親內的親屬進行活體捐贈;而肝臟移植手術相當複雜,可說是最困難的手術之一,時間可能長達十個小時,若患者的身體狀況不佳,困難程度還會提升。李威震說,一般活體取肝會留下至少35%的肝臟,捐贈者在手術1個月可恢復到65%至70%、3個月後約可長回90%至100%。而受贈者的肝臟再生速度會比捐贈者更快,1個月即可長到需要的大小。這是因為患者通常身體長期不好,體內生長因子高,所以肝臟再生速度很快。

▲李威震表示,林口長庚醫院去年完成96例肝臟移植手術;今年截至8月已完成75例肝臟移植,今年底前可望突破百例。(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李威震指出,林口長庚醫院去年完成96例肝臟移植手術;今年截至8月已完成75例肝臟移植,今年底前可望突破百例,成為全台肝臟移植個案最多的醫院之一。原因是部分病患因新冠疫情延後手術時間,加上疫情趨緩後,加護病房開放探視,社工能進入關懷、勸募,讓器官捐贈情況稍有好轉。至於一肝兩用的移植情況,他說光是8月份前兩週,林口長庚完成的10例肝臟移植手術中,就有3個大愛捐贈者肝臟是採一肝兩用,移植給6名受贈者。其中一名捐贈者年齡已67歲,突破過去考量年輕肝臟再生能力強、多為50歲以下的年齡限制。

病友熊先生,是當年(2003年)全台第一例一肝二用的受贈者之一。他因工作會接觸重金屬等污染環境,肝臟無形之中受到傷害,39歲時得了「猛爆性肝炎」,只能等待肝臟移植。在陷入反覆肝昏迷狀態時,幸運等到大愛捐贈,在李威震教授和移植團隊14小時的努力下,給予他重生的機會。熊先生說,「這20年來,一直保持感念的心渡過每一天,更愛惜重獲新生的寶貴生命!」他也謝謝妻子的陪伴,才能看著兒子一路長大。

林口長庚醫院 肝癌 肝病 肝臟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