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處理水最快24日入海!吃海鮮有風險?學者解答了

日本最快明天將排放福島核處理水。有學者認為,氚水受到潮汐、沿岸海流與海洋渦漩作用持續擴散傳輸之後,也不會明顯提升海洋生物與人類食用海鮮的風險。

▲日本最快明天將排放福島核處理水。圖為福島第一核電廠外放置含氚廢水的儲存槽。(圖/翻攝自東京電力控股有限公司網頁tepco.co.jp)

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本最快將在明天開始排放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處理水,原能會表示,未來將提供海洋氚濃度擴散預報,並持續執行海水、漁產、環境生態樣品及日本進口食品的輻射檢測,確保海域環境與民眾食品輻射安全。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綜整學者意見,其中最令人關心的,是海洋生物與食用海鮮會攝入足量的氚水,是否會導致健康受損。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蕭仁傑認為,雖然這方面的研究非常地少,答案是否定的。

蕭仁傑指出,曾經有研究人員將鯉魚魚苗飼養在每公升含5萬貝克氚水中(世界衛生組織的限值為每公升1萬貝克) ,以及無氚水污染的水體中35至150天,結果兩組魚苗的體長並沒有顯著差異。

蕭仁傑說明,而人類直接暴露在含氚廢水,或是食用氚水污染的海鮮造成傷害的前例極乎沒有文獻報導,且福島核電廠預計排放的氚水輻射活性遠遠低於人類核試爆產生的量。

蕭仁傑說,福島核電廠排放出來的氚廢水,透過與海水混和快速稀釋,再受到潮汐、沿岸海流與海洋渦漩作用持續擴散傳輸之後,也不會明顯提升海洋生物與人類食用海鮮的風險。

義守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兼任副教授陳清江指出,東亞地區(中、日、台、韓)的核設施每年排放1400兆貝克以上的氚,北太平洋西部水體中氚活度仍在每公升0.3貝克以下,屬天然背景值變動範圍,遠低於偵測低限值。

陳清江說,日本311事故當時3至6月緊急排放的氣、液態氚活度約3400兆貝克,但是台灣並未測到;從福島核一廠未來23年擬排放含氚廢水每年22兆貝克,可以推斷對台灣不會有影響。

©中央社
日本 福島 台灣 海鮮 輻射 海水 潮汐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