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病程快且嚴峻 醫盼「加速新藥核准、放寬給付條件」!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別忽視感冒久治不癒、下背痛、異常疲累等症狀,有可能是「骨髓性白血病」! 「骨髓性白血病」俗稱「血癌」,共有兩種,分別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簡稱AML)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簡稱CML),由於症狀不具特異性,即使身體不適出現症狀,也可能被歸咎於工作勞累或身體老化,不容易被發現。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指出,台灣每年約新增850至900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疾病進展快速,所幸近年隨著新藥物研發,治療已獲得大幅進展,惟部分藥物仍尚未獲得健保給付,患者還需面臨自費的經濟壓力,以至於無法追上先進國家的治療目標。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隨著標靶藥物的問世,患者只要規律服藥,不僅疾病可以獲得良好控制,也能避免抗藥性發生,目前已有多種藥物獲得健保給付。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症狀不典型,常見症狀有:疲累、呼吸困難、容易感冒、不明瘀斑、牙齦出血、骨頭疼痛(尤其是胸骨附近),因此易被忽視。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症狀亦不具特異性,但治療已步入標靶藥物的時代,治療以達到深度緩解為目標,並藉此提供患者一個停藥的機會,患者應緊密與醫師合作,規律用藥回診追蹤,不應自行隨意停藥,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轉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臺中榮民總醫院精準醫學中心執行長曾慧恩醫師表示,曾經遇過72歲的男性患者,本身有高血壓,因為年紀大而未注意到下背痛症狀,直到長期過於疲累,才到大醫院求診,並發現血色素、血小板數值異常。追溯病程才發現,短短兩、三個月已演變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血色素數值從11掉到7。後來也進一步發現,患者本身有骨髓造血不良症候群,造血功能異常,導致「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曾慧恩醫師說,還遇過20幾歲患者,一送醫院已是嚴重腦出血,難以救治,回溯病程得知一個月前已有貧血、疲累、容易瘀青等症狀,因此醫師鼓勵民眾平時除了多留意身體狀況,定期體檢也相當重要!

▲臺中榮民總醫院精準醫學中心執行長曾慧恩醫師。

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共識分類(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簡稱ICC)與歐洲白血病研究網(ELN)去年(2022)針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提出最新疾病分類共識,台大醫院也依據指引進行本土研究,證實約3成患者能評估風險,以落實個人化精準治療。曾慧恩醫師說,新的分類共識,其實就是將基因變化的指標變得更精準,讓患者獲得最有效的治療。不過即使有最新疾病分類共識,對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而言,在台灣依舊無法百分百獲得最妥善的醫療照護。

提及國內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阻礙,曾慧恩醫師指出,目前僅部分標靶藥獲得健保給付,包括BCL-2抑制劑與FLT-3抑制劑,選擇相當少。其中BCL-2抑制劑不需基因檢測,可幫助年長者或是年輕併有共病患者,將存活期從3個月延長到12個月。FLT-3抑制劑則可幫助三成有FLT3基因變異的高風險病患,消滅異常血球細胞並恢復正常血球細胞數量。儘管部份藥物獲健保給付,然而政府給付時間有限,療程效果受限,導致未來有復發風險。台灣今年初引進口服去甲基化藥物,能延長患者的無復發存活期,幫助患者維持病況,臨床專家也期待能納入健保給付。

不只健保給付藥物選項不多,甚至還有多款標靶藥物尚未獲得核准,尚未引進台灣。曾慧恩醫師以CD33抗體藥物為例,良好預後患者若使用,可將存活率從55%增加到77%;中度預後患者則是35%增加到40%,可惜台灣並未引進此藥。曾慧恩醫師建議,除了增加藥物選擇、加速新藥核准以外,若健保給付有財務考量,可參考日本協助患者部分負擔治療費用的放寬方式,再結合病患個人保險金,讓患者更有機會選擇最適合他們的治療方法。

※本衛教活動公益夥伴:台灣安斯泰來、必治妥施貴寶、台灣諾華股份有限公司、艾伯維藥品※

藥物 健保 白血病 治療 血癌 骨髓性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