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議題爆紅!古代人平時說話也用文言文嗎?真實情況讓人意外

生活中心/唐家興報導

▲北一女教師對文言文遭大量刪減感到不滿,引起網友熱議!(圖/讀者提供)

請繼續往下閱讀….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日前痛批教育部108課綱是「無恥」課綱,也對文言文遭大量刪減感到不滿,引起各界關注和討論;其實,不少人學習語文時,對古代文言文非常恐懼,那一堆不知所云的古文,讀起來簡直和外語一樣費勁;對此,就有人好奇,這麼變態的文言文,古人真是受罪啊!難道古代人平時說話也用文言文嗎?

綜合文獻資料可以知道,古人說話其實與現在的說話方式基本上是相同的,他們也不會說文言文,因為它十分繞口,文言文是一種文體方式,而不是像說話那樣說出去。

其實,在先秦時代並沒有文言文這一說。在先秦時代,書寫用語基本上和口語差不多,人們說話和書面語一樣,也就是文言文;但到了後世,人們平時說話慢慢的就和書面語脫離了,不用文言文。據史料記載,口語和書寫語開始分離出現在西漢中後期,到東漢大致基本上就是兩碼事了;文言文的出現,主要還是方便在竹簡上記事而被創造出來的一種書寫語言。

▲文言文的出現,主要是方便記事。(圖/翻攝自微博)

問題來了!換言之,古人說話是一套語言,寫文章是一套語言。於是有人就會問,這樣搞豈不是太麻煩?為什麼不合二為一,直接寫白話文呢?其實古人早都想到了,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古人發現口語變化太快了!而且不同地方人的口語差別也好大!那麼如何進行跨越時空交流呢?當然是設計一套固定不變,貫通古今的語言,專門用來寫作!這便是文言文的最重要作用!

就如2000年過去了,你還能讀懂司馬遷的《史記》,這就要歸功於文言文了。假使當年沒有文言文,全寫白話文,那司馬遷就等於是將口述歷史記錄下來,然後就成一本書。那我們現在拿到手裡,就啥也讀不懂了!

簡單說,文言是寫作語言,用在筆頭,不用在口頭上,一般人是不可能滿嘴之乎者也;所以說,文言文在絕大多數時代都不是通行語言,而只是文化人的專利,大部分老百姓都搞不明白。就算是文言文學得很溜的高手穿越回去,估計也會因為古代口語習慣差異等問題,只能幹瞪眼聽不明白。

司馬遷 北一女 語言 課綱 文言文 古人 古代人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