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黎智英心願曝光「我想成為臺灣人」 因為在臺灣看見中國民主未來

資深記者鍾志鵬 / 台北報導

▲黎智英最後心願曝光:「我想成為臺灣人」。因為他在臺灣看見中國民主的未來。(圖/翻攝自IG @supportjimmylai)

請繼續往下閱讀….

《黎智英傳:從億萬富翁,到中國最懼怕的批評者》上市之後,引起全球渴望真正自由的華人重視。台灣人都知道《壹週刊》與《蘋果日報》在台灣的成就跟影響。這一切的根本來源是2000年3月18日。因為那天臺灣的兩千二百萬人民結束長達五十年的單一政黨威權統治,選出長期支持民主的陳水扁律師為總統。因此黎智英告訴妻子「我們搬去臺灣吧」、「我想成為臺灣人」。

黎智英熱愛臺灣的美食、藝術,以及最重要的──自由的感覺。臺灣展現出現代化中國社會可以是什麼樣貌。「我愛臺灣」、「我想成為臺灣人」。

▲黎智英最後心願曝光:「我想成為臺灣人」。因為他在臺灣看見中國民主的未來。(圖/翻攝自IG @supportjimmylai)

請繼續往下閱讀….

黎智英想成為台灣人  因為他在臺灣看見中國民主的未來

2000年3月18日,黎智英在臺灣看見了中國民主的未來。那一天,臺灣的兩千二百萬人民推翻了長達五十年的單一政黨威權統治,選出長期支持民主的陳水扁律師為總統。那一晚,「我告訴妻子,『我們搬去臺灣吧』,」黎智英回憶:「他的當選顯然就是真正的民主。」

黎智英帶著妻子李韻琴和兩個孩子搬到臺灣,並在島國度過往後十年的多數時光。兒子黎崇恩跟女兒黎采就讀臺北的法國小學。黎智英熱愛臺灣的美食、藝術,以及最重要的──自由的感覺。臺灣展現出現代化中國社會可以是什麼樣貌。「我愛臺灣,」他告訴朋友:「我想成為臺灣人。」

黎智英在陳水扁上任一年後 創辦臺灣版《壹週刊》立刻成為最暢銷週刊

2001年5月,陳水扁上任一年後,黎智英創辦了臺灣版《壹週刊》。這本雜誌幾乎立刻成為全國最暢銷的新聞週刊。一年後,臺灣版《壹週刊》的發行量達到14萬冊。臺灣版《壹週刊》證明黎智英能為他大膽生動的新聞風格開拓新市場。他開發出來的競爭策略,能夠超越粵語城市香港的狹窄界線。

黎智英接著創辦臺灣版《蘋果日報》 推高香港臺灣新聞記者的薪資

接下來兩年,黎智英致力於籌備臺灣版《蘋果日報》。經營報紙比起週刊雜誌要複雜得多,成本也高,因此這種階段性策略在商業上非常合理。然而資金似乎並非問題。黎智英一向給予旗下記者優厚薪酬。在臺灣,他給員工提供業界最高薪水及最先進設備。臺灣版《蘋果日報》的首任總編輯香港人葉一堅讚嘆道:「他非常慷慨,完全不在乎錢。這很有意思。」黎智英一手推高了香港跟臺灣新聞從業者的薪資水準。

▲黎智英最後心願曝光:「我想成為臺灣人」。因為他在臺灣看見中國民主的未來。(圖/翻攝自IG @supportjimmylai)

請繼續往下閱讀….

黎智英正確預測  台灣、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有助於兩岸直接連結

經過多年談判,中國於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隨後臺灣在次月入會。即便臺灣早已準備好入會,但設於日內瓦的貿易組織基於中國成長中的實力,讓它優先入會。

黎智英正確預測到,加入世貿組織將有助於兩岸直接連結,例如空中交通,也將更全面性促進兩個經濟體的貿易與經濟成長。就黎智英看來,中國的經濟改革加速,以及隨之而來的政治開放似乎是難以避免。

臺灣將成為黎智英進軍人民共和國的跳板,當中國開放媒體自由時,壹傳媒將處於有利位置。2003年,黎智英致股東的信中寫著:「我向各位保證,那一天到來時──這一日一定會來──我們將準備就緒。」

2003年5月臺灣版《蘋果日報》正式創刊 一夜爆紅攪動台灣新聞界

2003年5月,陳水扁就任三年後,臺灣版《蘋果日報》正式創刊。黎智英充滿信心。短短十三年間,他可以自豪宣稱:「我們已經成為全球最全面、規模最大的中文媒體集團之一。」集團此時已擁有兩份報紙、五本雜誌及一家商業印刷廠。

臺灣版《蘋果日報》再度成為一夜爆紅的成功案例。2003年下半年,臺灣版《蘋果日報》平均日銷量達到四十萬六千五百九十九份。相較之下,《紐約時報》的週間日銷量是《蘋果日報》 的三倍(二○○三年九月三十日前的六個月內, 平均平日銷量為一百一十一萬八千五百六十五份),但美國的人口是臺灣的十四倍。

2004年臺灣版《蘋果日報》發行量突破五十萬份 影響暴風成長

一年後,報紙發行量突破五十萬份。短短兩年,臺灣版《蘋果日報》在臺灣擁擠的媒體市場裡取得頂尖位置。葉一堅回憶:「我們佔領了市場。」他說,臺灣版《蘋果日報》的創立「很容易──我們只是照搬香港模式,彷彿麥當勞一般。」幾名香港人,如受過臺灣教育的葉一堅,負責營運管理,數百名臺灣出身的編輯記者提供內容。

競爭對手報紙「習於戒嚴時代風格」政府限制報紙執照數量削弱競爭動機

加入陳水扁的國安會後仍跟黎智英合作密切的江春男指出,競爭對手的報紙「習於戒嚴時代風格」。戒嚴時期,政府限制報紙執照的數量,削弱競爭動機。《蘋果日報》橫空出世之前,本地報紙的廣告版面十分有限,廣告商不得不排隊等待刊登廣告。

▲黎智英最後心願曝光:「我想成為臺灣人」。因為他在臺灣看見中國民主的未來。(圖/翻攝自IG @supportjimmylai)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灣版《蘋果日報》高檔紙張油墨 成功吸引LV等級奢侈品牌廣告

跟香港一樣,臺灣版《蘋果日報》配備頂尖印刷機,採用高品質紙張及油墨:這讓它能吸引到路威酩軒集團(LVMH)等奢侈品牌的廣告。這些品牌通常在雜誌而非報紙上投放廣告。葉一堅說:「若想刊登路易威登(LV)的廣告,我們就需要高品質印刷。」

當時臺灣報紙看起來相當乏味,文章冗長,幾乎沒有圖像。臺灣版《蘋果日報》推出閃亮、色彩鮮明的版面設計之前,報紙幾乎沒有彩色印刷。此外記者間不會激烈競爭獨家新聞。每條路線都有所謂的記者聯誼會,例如總統府線的記者會共同決定哪些話可以引述、哪些不行──以及哪些新聞可以報導、哪些不行。當時三大報都跟政黨有關,具有黨派色彩。

黎智英不會這樣:敏感新聞經常因商業或政治人物一通電話撤下

敏感新聞經常因為強大商業支持者或政治人物的一通電話就被撤下。但黎智英不是這樣。「他沒有朋友,」一名臺灣最有影響力的商人告訴我:「我們靠友情來軟化新聞。我們會試著交朋友,利用影響力改變負面新聞。」臺灣商界清楚他面對李嘉誠也不讓步的態度。「我們不可能比李嘉誠更有權勢;他如果不向李嘉誠屈服,也不會對我們屈服。」該名商人表示。因此,「我們根本不需要跟黎智英交朋友。」

黎智英讓臺灣版《蘋果日報》有全新模式 因為他誰也不認識不怕任何壓力

黎智英禁止員工跟商人或政治人物建立密切關係。他曾解僱一名接受全額招待前往中國旅遊的記者。「他經營報紙的方式跟其他人完全不同。」江春男回憶:「他不社交,給記者完全自由,他也不怕任何壓力,因為他誰也不認識。這是全新模式。記者為自己負責。(如果你的報導未能如願刊登,)你不能怪審查或你老闆的朋友。你得擔起責任。這就是為什麼《蘋果日報》的員工對他們的獨立如此自豪。」

▲黎智英最後心願曝光:「我想成為臺灣人」。因為他在臺灣看見中國民主的未來。(圖/明白文化提供)

本文撰寫與摘自明白文化出版之《黎智英傳:從億萬富翁,到中國最懼怕的批評者》

黎智英 壹週刊 蘋果日報 書摘 鍾志鵬 明白文化 台灣 中國 香港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