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晋辦公室倒地亡!醫護救命卻難自救 重症醫揭「猝死5大元凶」
記者蔣季容/台北報導
▲高國晋20日猝逝,享年59歲。(圖/翻攝自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
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高國晋20日猝逝,享年59歲。台北榮總內科部心臟內科特約醫師周嘉裕透露,高國晋19日在林口辦公室被發現昏厥倒地,被發現時已神智喪失、無心跳血壓,後續緊急使用ECMO(葉克膜)及ACLS(高級心臟救命術)治療,且高國晋一年前就曾發生過類似情況,曾在國泰醫院放支架。對此,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也示警醫護人員背後的危機。
黃軒今(21)日表示,近年來,醫護人員猝死的新聞時有所聞,令人唏噓。究竟為何原本應該健康、充滿專業知識的醫護人員,卻成為高危險猝死的群體? 黃軒透露5大危機。
一、長時間工作與「無休」文化
醫療行業素以高工時、高強度著稱。根據 Lancet 2015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每週工作超過55小時的人群,罹患冠心病的風險增加了13%,中風的風險更高達33%。這樣的工時對心血管的負擔不言而喻。
對醫護人員來說,這種過勞文化根深蒂固。急診室、手術室、重症監護室裡的白衣身影,常常需要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甚至通宵值班。睡眠嚴重不足、飲食不規律、沒有時間運動或休息,讓他們的身體長期處於慢性應激狀態,心臟、血管、神經系統負荷極大。
二、輪班與晝夜顛倒
除了工時長,輪班制也是醫護人員健康的一大威脅。JAMA 發表的 Nurses’ Health Study(2016)指出,長期輪班工作的女性護士,罹患冠心病的風險顯著增加。
這是因為夜班打亂了人體的生物節律,干擾荷爾蒙分泌、血壓調節和代謝過程,長此以往,心臟和血管更容易出問題。而且,夜班後的「補眠」往往難以完全恢復疲勞,反而會進一步加重心理與身體的壓力。
三、心理壓力與情緒負擔
根據 Lancet 2016 年的系統性回顧,心理壓力和倦怠與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有關。然而,在傳統觀念中,醫護人員總被期待要「堅強」、「專業」,因此往往忽視自身心理健康,也不願尋求幫助。
醫護人員每天要面對病人、家屬的焦慮和痛苦,甚至還要承受責任和指責。長期處於這樣的高壓環境,容易出現心理倦怠、焦慮或抑鬱。
四、忽視自身健康與延遲就醫
根據 Arch Intern Med. 2012 年的調查,近半數醫生報告自己缺乏足夠睡眠、不定期體檢、缺乏運動。他們不僅在生活習慣上不健康,當出現胸悶、頭暈、心悸等警訊時,也容易選擇「忍一忍」,直到病情惡化才求醫,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五、「過勞死」示警 醫護健康是整個制度的挑戰
日本對醫護人員猝死有一個特殊的名詞:「過勞死」(karōshi)。早在上世紀,日本就將因長時間工作導致的猝死視為職業災害,並設立制度予以認定和補償。這也提醒我們,醫護人員的健康問題,不僅是個人責任,更是整個制度需要面對的挑戰。
黃軒指出,醫護人員猝死的背後,是長期的工作過度、壓力累積和健康忽視。該如何預防,從制度到個人,都需要付出努力。包括制度上應該規範工時、合理安排排班、增加人力資源;提供心理諮商、壓力管理課程;鼓勵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潛在問題;個人則應學會拒絕過度工作、重視睡眠與休息,養成運動與健康飲食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