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新鮮的肝!半導體技術職缺爆炸 台灣關鍵產業面臨人才斷層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AI熱潮加速半導體產業升級,帶動史上最高3.4萬人月徵才潮,半導體三大職類同步告急,生產製造類單月缺口即達萬人,研發與技術職搶才激烈,每職缺平均不到半人投遞,產業呼籲強化產學合作,加速AI+半導體技術人才養成。(示意圖/PIXABAY)

請繼續往下閱讀….

半導體產業被視為台灣經濟的命脈,隨著AI、5G、自駕車及高效運算等新應用不斷湧現,帶動先進製程與封裝技術擴張,使得整體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急遽攀升。根據104人力銀行與工研院共同發布的《2025半導體業人才報告書》指出,截至2025年5月,全台半導體產業每月平均徵才需求達3.4萬人,創歷史新高。其中,以「生產製造/品管/環衛類」缺口最大,單月即高達1萬人,其次為「研發類」9,000人,以及「操作/技術/維修類」7,000人,顯示產線與研發兩端皆面臨人才荒。

觀察近兩年半導體徵才動態可見,自2023年下半年起,隨著晶圓大廠恢復資本支出腳步,三大職類的徵才需求均明顯回升,尤其是技術職成長最為顯著。「生產製造/品管/環衛類」從2023年10月的5,600個職缺一路成長至2025年5月的1萬個,年增率高達77%;「操作/技術/維修類」則從4,300個增至9,000個,成長幅度為67%。這主要反映台灣半導體產業鏈從晶圓製造到後段封裝測試,全線投入AI、先進製程與封裝技術研發,導致對技術型與產線支援人力的急迫需求倍增。

但人力供需失衡情況亦越來越明顯。報告指出,儘管企業持續開出高薪與職涯發展機會,平均每一個「操作/技術/維修類」職缺卻僅能吸引0.2名求職者投遞,「生產製造/品管/環衛類」每缺口僅配得0.4人,「研發類」也僅0.45人,形成三大主力職類平均每一職位不到半名可用人才的窘境,已成為業界普遍擔憂的風險。

在技能與背景需求方面,報告指出,生產製造與技術維修類重視實務操作、機械維護與設備排錯能力,企業多半願意提供內部訓練,因此對學歷與科系限制較寬鬆。「操作/技術/維修類」有58%職缺不限制科系背景,「生產製造/品管/環衛類」則有38%不限科系。相對而言,「研發類」職缺由於需投入IC設計、電子電路與系統驗證等較為專業的工作,因此仍偏好具備電機、電子、資訊或材料等理工科系背景,職務科系不拘比例僅23%。

此外,報告也強調,當前半導體產業正進入技術升級與跨領域整合的新時代,傳統的單一技能已不足以支撐企業轉型發展的速度。對此,產業端呼籲政府與學界應加強產學合作,加速培育複合型人才,特別是在AI與半導體交叉領域培育具備數據分析、軟硬整合、系統應用等多元能力的技術人才,以支援產線與研發雙引擎的持續運轉。

總結而言,AI科技正重塑全球半導體版圖,台灣作為全球關鍵供應鏈重鎮,人才成為最核心的競爭資產。面對3.4萬人/月的龐大徵才缺口,企業除了薪酬誘因與職涯發展策略外,更須打破傳統用人思維,拓展更多元的職場入門機會,才能真正填補產業人力的斷層。

▲AI熱潮加速半導體產業升級,帶動史上最高3.4萬人月徵才潮,半導體三大職類同步告急,生產製造類單月缺口即達萬人,研發與技術職搶才激烈,每職缺平均不到半人投遞,產業呼籲強化產學合作,加速AI+半導體技術人才養成。(圖/104人力銀行提供)

▲AI熱潮加速半導體產業升級,帶動史上最高3.4萬人月徵才潮,半導體三大職類同步告急,生產製造類單月缺口即達萬人,研發與技術職搶才激烈,每職缺平均不到半人投遞,產業呼籲強化產學合作,加速AI+半導體技術人才養成。(圖/104人力銀行提供)

▲AI熱潮加速半導體產業升級,帶動史上最高3.4萬人月徵才潮,半導體三大職類同步告急,生產製造類單月缺口即達萬人,研發與技術職搶才激烈,每職缺平均不到半人投遞,產業呼籲強化產學合作,加速AI+半導體技術人才養成。(圖/104人力銀行提供)

▲AI熱潮加速半導體產業升級,帶動史上最高3.4萬人月徵才潮,半導體三大職類同步告急,生產製造類單月缺口即達萬人,研發與技術職搶才激烈,每職缺平均不到半人投遞,產業呼籲強化產學合作,加速AI+半導體技術人才養成。(圖/104人力銀行提供)

▲AI熱潮加速半導體產業升級,帶動史上最高3.4萬人月徵才潮,半導體三大職類同步告急,生產製造類單月缺口即達萬人,研發與技術職搶才激烈,每職缺平均不到半人投遞,產業呼籲強化產學合作,加速AI+半導體技術人才養成。(圖/104人力銀行提供)

104人力銀行 半導體 技術 人才 產業 企業 職類 研發類 晶圓 職涯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