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琳無症狀驗出血癌!醫師指恐忽略「身體6警訊」:常疲倦、刷牙流血

娛樂中心/綜合報導

沈玉琳近期受訪時,面色蠟黃。(圖/翻攝youtube-T爆事件頻道)

沈玉琳今(22)日在臉書發表長文,分享自己罹患急性白血病的詳盡過程。雖然媒體多聚焦於突如其來的病情、化療進度與生活習慣揣測,不過他文中坦言:「白血病根本無法預防……健檢還是有它的侷限」,即使定期做高階身體檢查,仍可能無法事先察覺癌症徵兆,不過事實上醫師強烈建議要做「基因檢測」。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學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在臉書貼文強調,這些看似小毛病,其實可能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警訊,他提到白血病在初期的症狀常常不明顯,但並不是完全沒有警訊。身體會用很生活化的方式提醒我們:容易疲倦、爬樓梯就喘、莫名其妙瘀青、牙齦流血、常常感冒或感染不會好,甚至出現體重驟降、骨頭痠痛。

沈玉琳應該是忽略到一些身體小毛病。(圖/翻攝自沈玉琳的御琳軍臉書)

張家銘醫師再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常在毫無預警下爆發,但往往是多年累積的基因突變,例如 CHIPs(不明影響的株落造血)導致某些血球異常擴張,才可能在適當條件下演變為惡性疾病。市面上健檢多依賴靜態指標,卻忽略「基因檢測」的潛在風險。

CHIP並不是癌症,但它表示血液中的造血幹細胞出現特定突變,讓某一族群的血球細胞「搶佔主導權」,形成異常的擴增趨勢。這些CHIP細胞雖然當下可能沒症狀,然而如果再累積更多突變,就有可能演變成血癌,例如 AML。沈玉琳提到,即便三個月前血球正常,也沒預警作用。但根據研究,50歲以上成年人高達10–20%可能帶有 CHIP 現象,這類「無症狀潛在風險」患者若未進一步追蹤,便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轉變成白血病。

張家銘表示,身體檢查時透過次世代定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技術,可以在血液中發現這些 CHIP 突變。尤其是以下族群,更該提早檢查: 有血癌家族史、曾做過化療或放療、血液檢查數據常異常卻無法解釋、有糖尿病、心血管病或自體免疫疾病,「早發現,不代表要馬上治療,而是可以定期追蹤、調整生活方式,甚至參與臨床試驗,爭取更多選擇。」

沈玉琳 健康檢查 血癌 無症狀 忽略 CHIP 基因檢測 張家銘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