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恐已進入活躍期 郭鎧紋示警「1事」會直接影響台灣
生活中心/倪譽瑋報導
日前德雷克海峽發生強烈地震,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主任郭鎧紋指出,過去德雷克海峽的地震並沒有像現在這麼多,全球恐已進入地震活躍期;而近期發現「冰蓋融化」是地震增加的可能原因之一,冰蓋抑制地下岩漿活動,但隨著全球暖化漸漸融化,除了岩漿活躍起來,融冰也會導致海平面上升,對台灣沿海低窪地區的影響就要注意。
德雷克海峽規模7.5強震引關注 地震頻率明顯增加
南美洲南端的德雷克海峽,22日發生規模7.5強震,震源深度僅10.8公里,當時中央氣象署發布海嘯消息。郭鎧紋指出,這起強震是德雷克海峽今(2025)年第二起規模7以上的地震,自1900年至今,德雷克海峽共出現30起規模7以上、2起規模8以上地震,該地過去地震並沒有現在這麼多。
冰為何也會影響地震?
郭鎧紋表示,近期發現冰川、火山與地震的關係也很密切,厚重的冰蓋如同一個蓋子,抑制地下岩漿活動;由於全球暖化導致冰蓋融化,地殼會上升、引發地震,另外地表壓力也將減輕,岩漿庫中的岩漿和氣體會膨脹,導致火山爆發。冰蓋融化也可能改變岩漿成分,例如增加揮發性物質的含量,使火山爆發更具威脅性。
冰川歷史數據曝光 暖化加速恐自然災害風險
火山噴發後釋放溫室氣體,又進一步導致冰蓋融化,這即為「冰火回饋循環」。郭鎧紋說明,約15萬年前,全球氣候溫暖,海平面與今日相當,為「最後間冰期」(LastInterglal)。之後氣候變冷,兩極及高山冰層逐漸增厚,冰蓋、冰川、冰棚也擴大發展,稱之為末次冰盛期,海平面比今日低約130公尺。
2萬至7萬年前氣溫變暖,海平面上升約130公尺、平均每年上升約11公分;7000年前至西元1880年,海平面上升約5公尺、平均每年上升約0.07公分;西元1880年至2000年海平面上升約20公分、平均每年上升約0.16公分,上升速率較前一時期倍增,可能是全球快速暖化,兩極冰川崩解造成的。
拉森冰棚持續崩解 台灣低窪沿海需嚴防淹水
郭鎧紋點出,拉森冰棚(Larsen Ice Shelf)是位於南極半島邊緣、威德爾海西北方的冰棚,可細分為3塊不同的區域,從北到南依序為拉森A、拉森B、拉森C;拉森A已於1995年1月崩解、拉森B則在2008年崩解,拉森C目前仍在,但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在可預見的未來內也會崩解消失,會導致海平面上升,台灣低窪地區如南部沿海恐有淹水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