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為何有「鋸齒狀刻痕」?真實用途曝光 好多人長知識了

國際中心/陳慈鈴報導

請繼續往下閱讀….
硬幣邊緣出現刻痕,目的不是止滑,起初是為止被變賣牟利。(示意圖/資料照)

好多人不知道!經常拿來使用的硬幣,為何會帶有齒紋或鋸齒狀邊緣?對此,交易平台《PIMBEX》表示,其實目的不是為了止滑,歷史還可追溯至數百年前,並說明關於硬幣的超實用功能,讓許多人瞬間長知識了。

硬幣齒紋邊緣的歷史

在17世紀末,發現萬有引力的牛頓(Isaac Newton)時任英國皇家鑄幣廠廠長,由於當時流通的硬幣多由金銀等貴金屬鑄造,不法之徒常趁機從硬幣邊緣刮取微量金屬,也就是所謂的「削邊」,經過長期累積後熔煉變賣牟利。為遏止此類行為,再造幣廠開始推廣錢幣邊緣添加複雜圖案和銘文。任何篡改邊緣的企圖都會立即暴露。齒邊設計作為簡單而有效的解決方案,顯著提高了盜削行為的暴露機率。

硬幣齒邊設計有何用途?

儘管現今硬幣通常採用非貴金屬材質鑄造,齒邊設計仍有三大用途,包括「防偽措施」,製作齒邊所需的複雜過程為造假者增加了額外難度,偽造者不僅要複製硬幣正面圖案,邊緣紋理也必須完美復刻;「硬幣辨識」,許多國家透過邊緣紋樣區分不同面值,例如美國四分幣和十分幣採用齒邊設計,而五分幣和一分幣則為光邊,此舉既便於視障人士辨識,也減少交易中的混淆;「傳承傳統」,齒邊已成為鑄幣標準,承載連接現代貨幣與悠久歷史的傳統元素。

硬幣上的齒邊不僅是美學細節,更承載著悠久歷史,至今仍發揮重要功能。這種齒狀邊緣最初誕生於貴金屬流通的健全貨幣時代,旨在防止硬幣被削邊。如今,它已演變為防偽措施和視障人士的觸覺輔助工具,成為傳統精神的永恆象徵。

硬幣 齒邊 用途 邊緣 刻痕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