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再一週!專家:下週後半東北季風可能南下,注意熱帶擾動發展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炎夏再一週,下週後半東北季風可能南下,並要注意熱帶擾動發展情況。氣象專家吳聖宇說,雖然時序進入9月中旬,不過受到太平洋高壓影響,台灣的天氣依然維持夏季的型態,白天高溫炎熱,局部地區高溫仍有36度或以上,午後有局部熱對流雷雨,夜晚到上午之間天氣則是相對較為穩定。

請繼續往下閱讀….
氣象專家吳聖宇說,炎夏再一週,下週後半東北季風可能南下,並要注意熱帶擾動發展情況。(圖/翻攝自吳聖宇臉書)

從整個東亞地區來看,季節的轉變也開始可以看到痕跡,首先是太平洋高壓的位置已經不像8月中下旬那樣的偏北且西伸,自從9月初高壓東退、琵琶颱風北上之後,太平洋高壓已經悄悄往南調整到日本東南方海面,邊緣再往西伸展到台灣、南海北部一帶。

再來就是因為高壓往南調整,北邊的西風槽線系統也開始往南伸展,南北氣團之間互相交鋒的交界面,中國、日本稱之為秋雨鋒面的系統自9月上旬開始就建立在長江流域到韓國、日本一帶,這幾天陸續為日韓一帶造成了劇烈對流的降雨,新聞報導韓國觀測到一小時152毫米的降雨,日本本州的日本海側區域也有時雨量破百毫米的消息傳出。

同樣也因為高壓往南調整的關係,原本相當活躍的西南季風槽往西收縮,目前已經退到孟加拉灣至中南半島一帶,基本上算是暫時退出了西北太平洋的範圍,呈現西南季風中斷的週期,菲律賓以東大致都是高壓南側的偏東風勢力,當中有些東風波擾動,但是預報資料都不是很看好它們的發展,因此西北太平洋的颱風活動也暫時呈現熄火狀態。

吳聖宇表示,預估這樣的配置狀態可能還會持續一週左右,也就是在未來這一週,可能到9/17或9/18,台灣都還是受到太平洋高壓的影響,大致維持夏季型的天氣型態,主要的天氣變化為午後的熱對流雷雨,有時候多一點有時候少一點,降雨的範圍大致集中在山區,但是靠近山區的平地也可能受到一些影響,午後外出或是要到山區活動的朋友都要特別注意天氣變化的情況,記得帶傘,並且注意安全。溫度方面也是持續炎熱,各地高溫普遍有32-35度,大台北、西半部有局部36度或以上高溫發生機會,外出要持續做好防曬、防中暑的準備。

吳聖宇進一步表示,到了下週五(9/19)隨著北邊有西風短波槽東移,太平洋高壓有東退的趨勢,短波槽前預期會有鋒面掠過黃海、東海到琉球群島一帶,直接影響台灣的機會不高,但重點在鋒面掠過後,北方大陸高壓有機會趁勢往南擴展,前緣的東北季風有可能在下週末(9/20-9/21)左右來到台灣附近,目前的預報資料仍持續有看到這樣的預測,如果順利成真的話,那麼入秋(進入9月)以來第一波東北季風就有可能會是在下週末左右來到台灣附近,預期會帶來跟夏季型比較不一樣的天氣型態。

迎風面的北部、東半部降雨機會提高,而且降雨時間可能不限於中午過後,一整天都有機會出現降雨,地形上配合抬升作用,應該會有些局部較大雨勢發生的可能性,中南部則是位於背風面,天氣上仍是以午後雷雨為主,北風進到台灣海峽後,西半部沿海的風力也會有增強的機會,跟夏季的風平浪靜會有較大的不同。

溫度方面,預估東北季風南下也可望帶來一些稍涼的空氣,配合降雨的發生,北部、東北部將會稍微轉涼,白天高溫有可能降到30度或以下,夜晚清晨低溫則是在22-24度左右,其他地方則是降溫有限,尤其是中南部應該還是維持夏天的溫度,白天高溫仍有32-34度或以上,大概只有夜晚清晨的溫度有機會略為下降一些。

吳聖宇也提到,目前氣象署已經不再以預報低溫19度的門檻來判斷是否為東北季風,而是只要來自北方大陸地面高壓所帶來的北風、東北風就一律稱之為東北季風。但是低溫19度這仍是一個指標,通常只要達到這樣的低溫,那麼轉涼就會非常有感,依照目前的預報資料來看,下週末的這個入秋首波東北季風還達不到這樣的強度。

再來就是太平洋高壓的東退也有可能讓暫時沉寂的西南季風槽再度東伸,重建在南海到菲律賓以東的洋面上,熱帶擾動的發展將會再度趨於活躍起來,預估同樣是下週末(9/20)之後,台灣以東到東南方海面應該會有新一輪的熱帶擾動發展,這一點在先前也有提到,9月下旬開始要再度留意熱帶擾動的變化,不論是不是會直接影響台灣,都要特別注意。

如果直接往台灣來那麼影響當然就不用說,即使是在台灣東南方、東方海面活動,也可能會讓台灣附近的東北季風持續較長的時間,顯著改變目前的夏季天氣型態,如果是往南海方向發展,那麼就更要注意外圍暖濕空氣跟北方東北季風之間的交互作用現象。

總之,大趨勢看起來9月下旬應該又會是一段比較不平靜的時間點,但是再度活躍起來的熱帶擾動到底會如何影響台灣? 目前都還言之過早,秋季的預報變動度(特別是東北季風開始影響之後)比夏季要來得大很多,現在就開始煩惱教師節、中秋節連假的天氣也還大可不必,繼續觀察一段時間再說。

吳聖宇 氣象署 天氣 鋒面 東北季風 熱帶擾動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