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部上路/體育班存廢非重點而是現有體制該調整 學者提兩大調整建議
記者蔡厚瑄/台北報導
運動部在9月9日揭牌後正式上路,外界最關心的除了高達248億的預算外,另外就是體育班的存廢問題,台灣體育界近年頻頻爆發學生運動員遭受教練霸凌、體罰,甚至性別暴力等事件,前國立體育大學教授、也是長期在體壇杏壇深耕的張思敏提出個人看法,認為體育班的存在是有其正當性,但需符合「人性化體育教育」理念,讓有特殊運動才能的學生,在教育體系中獲得適當發展,因此,重點不在於是否廢除體育班,而是在現有體制下如何進行調整跟轉型。
部長李洋11日首度出席行政院會,並在院會後記者會時再度提到體育班議題,他表示也是身為體育班一員,所以也相當重視這議題,未來會跟教育部多做討論,「我覺得學生運動員現階段以學業和訓練並重 ,我們當然也會傾聽基層教練、老師的聲音,未來該如何實行,能讓我們競技運動員和學生運動員的學業和訓練並重。」
前國立體育大學教授張思敏先前點出體育班目前現存的4大弊病,包含過度競技、學生課業受影響、輔導轉型機制不足以及教練專業與倫理問題,這些現象讓體育班的設立目的受到質疑,不過張教授也認為應針對體育班制度進行微調跟轉型,而非直接廢除。
張思敏也提出2點建議,首先他認為應該用分齡分流的訓練原則,國小階段除了游泳、體育這種適合從小發展的運動項目外,應以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與興趣為核心,而非過度競技。國高中增加體能與技術訓練,增加比賽的比例,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賽事,到了大學訓練與比賽的比例可達1比1,強化與職業體育的銜接,為學生提供多元的就業選擇。
再者就是要建立完善的配套與輔導機制,其中包含針對經常參加比賽的學生,應提供完整的課後輔導,另外就是教練制度的完善,除了增加教練配置外,也應重視教練的在職教育與考核,特別是性侵與霸凌議題,再來就是建立輔導機制,學生若在國中、高中發現自己不適合競技運動時,可以轉回普通班或參加學校社團,最後就是與職業體育接軌,為學生提供一條龍的升學與就業道路。
最後張思敏強調,體育班的設立符合教育精神,但現有的制度仍有許多需要調整與改善的地方,未來應以「人性化體育教育」為核心,對現行體育班制度進行調整,使其更能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與社會的期待,讓體育班成為一條能兼顧學業、品德與運動專業的完整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