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20%要簽了? 從美日協定細看對台影響
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雖然在七月底開胡多國關稅,然而真正白紙黑字簽署實施的國家並不多,其中,日本做為我國部分出口美國競爭國,關稅15%不疊加,而台灣暫時關稅20%疊加,但尚未拍板細節,永豐報告聚焦上周四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後生效的美日貿易協定,並分析對台灣啟示。
美日協議的核心
報告指出,這份協議的關鍵是透過行政命令重構關稅制度,設定 15% 基準稅率。低於 15% 的日本產品會被加徵至 15%,原本高於 15% 的則不再增加。汽車與零組件關稅從 27.5% 降至 15%,對豐田等車廠是重大利多;同時,日本承諾擴大美農產品採購(玉米、大豆、大米)、增購波音飛機及國防設備。更重要的是5,500 億美元策略投資框架:資金鎖定半導體、製藥、關鍵礦物、核電,美日共享利潤,但美方保有更高裁量權,若日方不配合,美國可恢復高關稅。
報告認為,這是美國川普政府提出的全新模式,把市場准入綁定外資資金流向。透過要求盟友投資美國製造業與供應鏈,美方實際獲得資金與政策槓桿。類似做法也出現在對韓國、歐盟的安排,甚至在輝達、超微的中國銷售與日鐵併購 U.S. Steel 的交易裡,都出現「抽成」或「黃金股」條款。
雙方車企業反應
美方汽車業(Ford、GM)抗議,因日本車在美已具競爭力,如今關稅下調更讓日車佔優。日本雖享受減稅,但仍認為 15% 關稅高於川普前的水平,將以補貼支持受害中小企業。同時,日本需持續滿足美方投資要求,否則隨時面臨關稅反撲。
協定對台灣啟示
隨著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已明言,美台即將簽署「重大協議」。目前台灣 80% 對美出口都受 232 條款國安調查影響,美方逆差龐大(2024 年 739 億美元),因此台灣勢必要讓渡資金或投資。台積電已承諾 1,650 億美元在美投資,幾乎等於台灣全年總預算的 1.8 倍,成為「投資換關稅」的先例。協議可能正式化這些投資,甚至涵蓋 AI、先進製造、農產品、勞工權益及稅收協定,直接促進台資企業赴美。
正面:有助降低 20% 關稅,推進台美經貿深化,減少對中國依賴,並提升地緣政治安全感。負面:可能造成龐大資本外流與金融壓力;同時美國也對越南、泰國課徵關稅,使台企的供應鏈多元化策略更難推進。最敏感的是,北京可能因台美協議升級經濟脅迫與軍事施壓。
結構性影響
美日協議顯示美國貿易談判已完全轉向零和、交易型模式,藉由關稅威脅迫使盟友注資美國關鍵產業。對台灣而言,這不僅是經貿談判,更是地緣政治博弈的核心。未來協議的實施,將意味著台美經濟深度綁定,但同時也可能觸發北京的反制,形成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