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父最多卻分得最少!新遺囑她無現金還得負稅 2姪兒空手坐收5億遺產

財經中心/李宜樺報導

日本婦人多年照顧父親,卻在遺產分配上淪為最大輸家。 (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我明明是照顧父親的人,為什麼最後什麼都沒有?」這是一名70多歲日本婦人由美子小姐的血淚告白。多年來她陪伴父親度過病痛,日日奔波買菜、打掃、陪診、把屎把尿,甚至協助申請照護補助,沒想到父親過世後,卻發現5億日圓的龐大遺產,幾乎全落到兩個姪子手裡,而她僅繼承自宅土地,無現金。更諷刺的是,這塊土地還得繳656萬日圓稅金,沒有繼承到現金的她,等於要自掏腰包付稅金,讓她不禁感嘆萬千。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多年照顧 換來不公平遺囑內容

《The Golden Online》報導,由美子小姐原本父親早年立下遺囑,規定2姊妹平分財產,婦人相信自己終將獲得公平對待。未料父親過世後,司法書士卻送來另一份遺囑,明文寫下:「次女(由美子)僅能繼承自宅土地,其餘全部財產歸長女的兩個兒子。」這讓她震驚到手不停發抖,懷疑父親是否在完全理解下簽署。

繼承不到現金 反背上稅金

根據新遺囑,她唯一能拿到的僅是自宅土地,市值不到2,000萬日圓,卻必須繳出656萬日圓稅金。現金、租金收益全被劃給姪子,她只好動用自己的積蓄納稅。但若依一般法律法定繼承,她原本應能分得一半遺產,約2億5,000萬日圓,如今卻陷入「照顧最多、分得最少」的困境。

5億日圓遺產幾乎全落入姪子手中,照顧者只能自掏腰包繳稅。(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法律救濟 也難彌補現實

專家指出,她理論上能提起「遺(特)留分侵害」或主張「寄與分」,追回部分遺產,但訴訟曠日廢時,還需要大量證據與精神消耗。現實中,許多照顧者最終選擇放棄,只能接受不公平的結果。

照顧者 最常成為犧牲者

日媒《The Golden Online》分析,日本家庭多避談遺產,等到最後才爆發爭議。照顧父母的人,往往因遺囑設計或家族結構而淪為犧牲者。對這名婦人來說,最痛苦的不是錢,而是多年付出換不回最基本的公平對待。

台灣雖有不同制度,但相似情境並不少見。許多子女辛苦照顧父母多年,最後卻因遺囑或產權安排,被排擠在主要繼承之外。若未事先規劃,不僅可能「付出最多、分得最少」,還可能面臨繳稅壓力,甚至陷入家族失和。專家提醒,無論在日本還是台灣,「繼承不是等父母走後才談」,而是必須趁父母意識清楚時,提前安排並留下清楚紀錄,才能避免悲劇重演。

遺產 繼承 遺囑 日本 照顧父親 照護 長照 稅金 自掏腰包 姪子 家庭糾紛 遺留分 寄與分 不動產 土地 財產分配 繼承糾紛 日本社會 The Golden Online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