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節氣開運與禁忌 拜這神明求來年順利
節目中心/林瓊玉報導
2025年秋分於9月23日登場,這一天晝夜等長,象徵四季運行過半。對台灣而言,秋分不僅代表氣候由炎轉涼、晝夜差異漸大,也是民間感受四時變化、敬天感地的重要節氣。而相關禁忌也提醒人們在轉換之際調整作息,維持身心平衡。
在中南部農村,秋分時節仍可見 「土地公拐」 的景象。農民會以竹枝立於田頭或田中央,繫上土地公金,象徵邀請土地公巡田,感謝過去的耕作成果,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這個習俗源於古代「秋社」祭祀,是農耕社會對大地的感恩與祈福,如今仍在部分地區保留。
民間也常在秋分期間舉行放風箏活動。由於此時天空晴朗、風勢穩定,適合戶外運動,古人認為風箏放得越高,就能把煩惱與病厄借風送走,也象徵學業、事業能更上一層樓。同樣與平衡有關的,還有 「立蛋」 習俗:在秋分時試著把雞蛋直立於桌面,寓意天地陰陽平衡,家庭與個人運勢也能隨之安穩。
除了農耕與遊樂習俗,秋分亦是祭月與賞月的重要時節。古籍曾記載「秋分祭月」,現代雖然月亮未必圓滿,但許多人仍會於夜晚設供桌,擺上水果與圓形食物,向月亮或月娘(太陰娘娘)致敬,象徵圓滿與希望。飲食上也有「食秋菜、食秋蟹」的傳統:此時正值螃蟹肥美、野菜鮮嫩,民眾透過煮秋菜湯、品嘗時令海鮮,順應自然更能滋補養生。
秋分也有要注意的禁忌,包括避免食用過多寒涼食物,以免腸胃不適;避免熬夜或過度勞累,否則易受秋燥影響而感冒或疲倦;此外,因氣候早晚溫差大,也要適時增添衣物,以免著涼。
節氣更迭是自然運行的循環,也是生活智慧的提醒。從土地公拐到放風箏,從祭月到飲食調養,秋分的習俗蘊含著對天地的敬畏與對生活的祈願。現代人若能在忙碌中保有這份心意,不僅能延續文化傳統,也能在四季交替間找到內心的安定與平衡。
【寶島神很大】最貼近生活、關係你我的民俗文化節目,每週三22:15三立台灣台29頻道
►按讚寶島神很大粉絲團,掌握最新消息: https://bit.ly/3n9Sb9C
►訂閱寶島神很大Youtube頻道!神影片週週更新: https://pse.is/4c9hq5
★三立新聞網/寶島神很大提醒您:
民間信仰請酌量參考,理性信仰不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