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討論「虹吸、炸堰塞湖」因太遠卡關 農業部:挖河道運重機具需耗3月

記者潘靚緯/花蓮報導

長達452公尺的花蓮馬太鞍溪橋,被溢流的堰塞湖洪水全部沖斷,大水更灌進光復鄉村落,釀成嚴重傷亡。(圖/翻攝畫面)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昨(23)日溢流,大量洪水沖破河堤,淹進光復鄉成一片汪洋,釀成15人死亡慘劇。立委傅崐萁指出今年8月就要求農業部處理堰塞湖,對此,農業部今(24)日指出,當時專家評估壩體穩定,沒有立即潰壩的風險。專家也多次研商炸開壩體、虹吸抽水等引流洩壓方案,但因堰塞湖位置偏遠,沒有道路運送重機具抵達,加上專家評估10月就會自然溢流,這段期間用工程手段介入,在技術上與時效上是無法達成。

請繼續往下閱讀….
農業部曾邀集專家評估爆破或虹吸抽水處理堰塞湖,但因堰塞湖位置太過偏遠,重機具難以抵達施作工程。(圖/翻攝自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事件引發中央與花蓮縣地方責任歸屬爭議,傅崐萁指控8月13日時就要求農業部處理堰塞湖,但農業部卻沒有處理。對此,農業部否認,林保署進一步指出,7月26日發現堰塞湖後,先申請空勤小組帶人員前往監測,前後啟動17次空拍,並廣泛邀集國內專家學者及各機關召開會議,,並召開3次專家會議,進行可行性與操作評估,研擬各種針對壩體的防減災手段,8月22日更在行政院指示下成立專案小組。

工作人員在馬太鞍堰塞湖安裝水位監測儀器,都需搭乘空勤直升機抵達現場。(圖/翻攝自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
 

林保署進一步說明,立委傅崐萁8月13日質詢時,堰塞湖水位距離溢流口還有50公尺,專家當時評估,堰塞湖壩體穩定,在溢滿前沒有立即潰壩風險,但若是出現溢流,則會因不同情況有不同程度的壩體破壞風險。

根據當時專家評估,10月左右堰塞湖會自然溢流消失,因施作工程困難,並未以工程手段介入。(圖/翻攝自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
 

針對部分民眾認為應在堰塞湖溢流前,透過壩頂降挖、炸開壩體、壩頂虹吸抽水等方式,用工程手段破壞體或引流來減少堰塞湖水量。林保署指出,專家經過多次研商後,曾提出引流洩壓方案,但因堰塞湖相當偏遠,人員無法以步行到達,安裝水位監測儀器都要透過空勤總隊直升機協助運送,若要透過河道運送重型機具,光是用挖土機開通河道就要耗時3個月,對施工人員也有安全疑慮。由於專家評估10月初堰塞湖就會自然溢流,不論是引流或抽水,都是耗時且耗費人力的不可能任務。

專家評估若壩體貿然炸開,恐對下游村莊造成更大危害。(圖/翻攝自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

林保署進一步表示,專家們有針對「晴天自然溢流、颱風或大豪雨快速溢流、地震、壩體自然發生管湧」等4種不同情境,分別訂定警戒及建議疏散撤離機制。9月21日發布黃色警戒,9月22日上午7點發布紅色警戒,並通知花蓮縣府應進行疏散。

林保署 農業部 光復鄉 堰塞湖 壩體 工程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