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物資到光復鄉災區遭白眼!他曝原因喊「要捐的先緩緩」
生活中心/黃韻璇報導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市區,造成14人死亡,仍有多人失聯,災情慘重,全台各地救援隊、物資陸續抵達花蓮。對此,社區工作者楊富民就呼籲,想捐物資的民眾先緩緩,透露原本他帶一些工具去光復鄉幫忙救災,但遭到某局處的人白眼,不過他表示可以理解,希望大家「學習讓善意分階段」。
楊富民25日在臉書發文表示,自己原本帶了一些工具去到光復,被某局處的人白眼,說不要再給用不到的物資了,後來看到拿下來的是雨鞋跟小方鏟、桶子,馬上說他們要。態度變化之大,讓他真的想要白眼回去。不過他說,能理解現場人員的反應,透露「在糖廠那邊幾乎每分鐘都有一車車的民眾出入,逢人就問物資哪裡捐,捐的物品也不一定是即時所需,真的會造成現場整個動線的困難跟混亂」。
楊富民建議想伸援手的民眾,如果你已經寄出去的,就寄出去了。如果現在才要準備的,那可以先緩緩,你可能上一刻看到要熱食,下一刻就會發現消防、搜救有上千個便當難以消化。台灣人的良善常常滿溢到「濃稠」,真的是濃稠,物理性的跟心理性的,就連受災戶,都可以被不同志工問上百次相同的問題。但也因為這樣,應該要學習讓善意分階段。
他提到,現在還沒捐贈物資若想要幫忙的,現場需要人手幫助家戶清淤泥(自備工具)是一個選項,但若無法到現場,不妨先等等。他認為,相信過一陣子後,當地的孩子會需要新的球鞋、新的衣服、新的書包、新的課本;許多家戶的衣服、家當,都被泥水帶走,再沒多久就要入秋、入冬,他們也會需要保暖。楊富民難過的說,在現場最常聽到居民們說的都是「他們家空了」,真的物理性的空了。
此外,楊富民提到,光復鄉內報廢的車輛少說兩三百台,居民的交通接下來面對的不僅是斷了的馬太鞍大橋,還有他們真的喪失交通能力的事實。尤其看到一粒麥子基金會的送餐車整排停在光復火車站鄰近的停車場沾滿泥沙,他不確定損壞狀況,但直言「只要想到那些車子是送給許多長輩便當的車輛,就不免感到害怕,災害過後恢復正常的社區功能還需要大量的時間、物力,跟金援」。
最後,楊富民喊話,災害當下的救援固然重要,災後的重建也需要大家。同時高雄、台東都有嚴重的災情,加里洞、阿托莫等部落是馬太鞍溪接花蓮溪的溪流彎道,也有嚴重的災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