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10分鐘!花蓮堰塞湖「溢流」成海嘯 專家質疑:為何不直說潰堤?

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圖/翻攝自花蓮縣政府網站)

颱風「樺加沙」帶來的致災性豪雨,造成花蓮縣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於9月23日發生大規模溢流,洪水挾帶土石瞬間沖向下游,重創光復鄉市區,釀成至少17人死亡、7人失聯的重大慘劇。事發之後,針對中央與地方的災害應變作為,外界出現諸多檢討聲浪。其中,政府透過手機發送的細胞簡訊(災防告警訊息)內容,其措辭的危險性判斷,成為質疑焦點。

請繼續往下閱讀….
PTT鄉民爆料,當天潰堤10分鐘了,收到看起來像罐頭訊息。(圖/翻攝自PTT)

專家:災害簡訊措辭曖昧 恐讓民眾低估風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在 臉書轉貼 PTT網友的截圖與質疑。網友指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保署)在當天下午3時00分02秒發出的簡訊中,明確示警「堰塞湖警報」、「紅色警戒」,並提到「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已於下午2時50分發生壩頂溢流,可能造成大量水流及土砂迅速向下游移動」。

然而,這則簡訊的關鍵字僅是「溢流」。發文者坦言,作為一般民眾,看到「溢流」一詞,個人的判斷會是「再嚴重頂多淹水到膝蓋」,會選擇堆沙包、等水退,再整理家園,而非立刻避難。

網友並強烈質疑:「政府簡訊為什麼不直接講潰堤?」認為若簡訊中出現「潰堤」兩字,當地居民一定會立刻相信事態嚴重,二話不說帶家人逃離現場。這種專業術語與民眾語境之間的認知落差,可能直接影響了民眾判斷與逃生時間。

收到警報簡訊的原PO表示:「溢流我真的沒什麼感覺到危險…」(圖/翻攝自PTT)

專家:溢流口下切80公尺 實質已近「潰壩」

事實上,此次馬太鞍溪堰塞湖的災情遠超一般「溢流」的想像。根據林保署後續空勘報告,堰塞湖的溢流口在短時間內竟下切了80公尺,造成比預期更大體積的洪水與土砂瞬間傾瀉。湖區蓄水量在溢流後從原來的9,100萬立方公尺,瞬間下降至675萬立方公尺,相當於數千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在極短時間內湧出。

專家認為,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情況已達潰堤程度。(圖/翻攝畫面)

許多土木工程和防災專家,如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中央大學榮譽教授李錫堤等,事後皆公開表示,堰塞湖壩體下切如此深的規模,在實質上已可視為「潰壩」事件,而非輕描淡寫的「正常溢流」。

這進一步突顯了防災資訊傳達的挑戰:當專業部門堅持使用技術性的「溢流」一詞,但實際狀況卻是極快速、高破壞力的洪峰下衝時,民眾難以從字面上理解其致災的嚴重性。

花蓮光復鄉災區已確認17死,目前仍有7人失聯,搜救工作持續進行。(資料照)

資訊傳達的兩難:民眾感官與專業等級

面對此次堰塞湖災害,有部分網友雖認為簡訊中已提及「紅色警戒」是台灣災害防治的最高等級,理應足以引起重視;也有人表示,「立即撤離」四個字已經傳達了明確的指令。

然而,這次事件無疑暴露了災害簡訊在專業性與直覺性之間難以平衡的困境。如何在極短的預警時間內,採用最能觸動民眾危機意識、並精確表達災害規模的措辭,將是政府未來必須深入檢討的課題。畢竟,在生死交關的時刻,一個關鍵詞的差異,就可能決定無數家庭的命運。

疏散 溢流 潰堤 細胞簡訊 樺加沙颱風 馬太鞍溪 災害示警 堰塞湖 花蓮 光復鄉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