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蔣介石背後的神秘謀士:因為他的一句話,讓國民黨選擇了台灣

國際中心/唐家興報導

蔣介石退守台灣,其實聽從了張其昀(右)的一句話。(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1949年國共內戰進入尾聲,國民黨政權面臨覆滅的危機。眾人皆知蔣介石最終選擇台灣作為退身之所,卻鮮少有人提起,這一關鍵決策背後,站著一位幕僚的身影-張其昀。正是他的建議,改寫了台灣與國民黨的命運。

請繼續往下閱讀….

學者出身,走進權力核心

張其昀,1900年生於浙江寧波,自幼才華洋溢,長年耕耘於歷史與地理學界。曾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南京中央大學任職,後赴哈佛大學研究講學。抗戰勝利後,他出任浙江大學文學院院長,被譽為一位兼具學術深度與教育遠見的學者。

誰能料到,這位「純粹的知識分子」日後竟成為蔣介石的重要幕僚,並在歷史轉折的時刻,發揮了關鍵影響力。

蔣介石的「陳布雷第二」

抗戰時期,張其昀因同鄉陳布雷的引薦而與蔣介石結識。當陳布雷自盡後,蔣身邊智囊出現空缺,張其昀逐漸補上。他所著《中國歷代教育家史略》讓蔣介石大為賞識,成為信任的知識顧問。

1949年,他受蔣介石邀請赴台,出任國民黨總裁辦公室秘書組組長,後歷任中央宣傳部長、教育部長、總統府資政等職,外界甚至稱他是「陳布雷第二」。

張其昀為蔣介石的重要幕僚。(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影響歷史的一句話

1949年初,三大戰役讓國民黨在大陸全面潰敗。此時擺在蔣介石面前的選項有三:退守西南、轉往海南、或渡海赴台。

張其昀以地理與戰略專長,明確指出台灣的價值:隔海自保,進可攻退可守;憑藉天險與海空軍優勢,能爭取時間等待國際局勢變化。他的建議獲蔣介石採納,最終使台灣成為國民黨的據點,也為今日的台灣歷史開啟新篇章。

有學者直言:「若非張其昀當時力主台灣,國民黨可能選擇西南或海南,歷史走向將截然不同。」

張其昀一句話,讓蔣介石選擇了台灣。(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教育與文化的推手

抵台後,張其昀未止於政治角色,而是投身文化與教育建設。他創辦中國文化研究所,推動建立國立歷史博物館、中央圖書館、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等機構,被尊稱為「文化之父」、「博士之父」。

他的遠見,奠定了台灣高等教育與學術發展的基礎,影響至今。

結語:歷史背後的低語者

1985年,張其昀在台灣辭世。世人記住蔣介石的決斷,卻往往忽略了這位幕後謀士。正如歷史學界所言,有些人不以聲名顯赫,而是以一句建議、一段遠見,靜靜改變了時代的走向。

張其昀,正是這樣一位「站在蔣介石背後的神秘謀士」。

蔣介石 張其昀 國民黨 台灣 幕僚 謀士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