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贏就是我要贏兩次!特斯拉與 OpenAI PK AI戰局輝達成最大贏家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特斯拉第三季交付量反彈卻難挽股價頹勢,市場焦點轉向馬斯克的AI願景。他押注自駕車與機器人,挑戰奧特曼領軍的OpenAI。後者估值已突破5000億美元,顯示商業化領先。根據《巴隆周刊》分析,無論未來AI落點在硬體還是軟體,真正坐穩贏家位置的,恐怕是提供算力支撐的輝達。(圖/翻攝自輝達網站)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第三季交付量出現明顯回升,卻未能帶動股價持續走強。市場擔憂未來電動車需求成長動能減弱,反倒將焦點轉向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布局。馬斯克力推自駕車與人形機器人,希望藉由AI打開全新成長曲線,卻面臨與OpenAI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的正面競爭。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巴隆周刊(Barron’s)》報導,雖然特斯拉交付數據意外強勁,這波反彈可能主要受到美國聯邦電動車稅收抵免結束前的需求挹注,而非長期基本面改善。投資人更關注的是,馬斯克如何兌現他對未來的龐大承諾。特斯拉即將交付股東表決的一兆美元薪酬方案,其中包括「銷售100萬台機器人」以及「投入路面的一百萬輛自駕計程車」等具體里程碑,這意味著特斯拉的估值逐漸綁定在 AI 驅動的硬體願景上,而不只是電動車。

馬斯克所描繪的未來,是將 AI 帶入實體世界:透過自駕車改變交通,透過機器人進入家庭與工作場所,營造出類似《摩登原始人》或「太空時代」的生活方式。不過,與此同時,奧特曼則領軍 OpenAI 在軟體端持續推進,並且拿下更快的商業化進展。OpenAI 近期估值突破5000億美元,一舉超越 SpaceX,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新創企業。這筆估值躍升,不僅意味著奧特曼在吸引資金上具備更大籌碼,也反映市場對「AI 代理人將全面滲透軟體世界」的信心。

兩種 AI 願景,一個偏重硬體,一個側重軟體,究竟哪一方更值得投資?報導指出,軟體業務通常具備更高利潤率、可快速規模化,但競爭門檻相對低,容易被新技術或新對手顛覆;而硬體則需要龐大資本投入,雖然擴張速度較慢,但一旦建立基礎設施與技術領先,市場護城河相對穩固。

無論如何,兩條路徑都離不開算力基礎設施。《巴隆周刊》分析,最穩健的投資標的,反而不是馬斯克或奧特曼本身,而是為這兩大陣營提供「算力武器」的輝達(Nvidia)。無論未來是馬斯克的人形機器人幫忙修剪庭院,還是奧特曼的 AI 代理人幫忙線上叫園藝工人,背後都需要輝達的高效能晶片。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近年帶領公司橫掃 AI 晶片市場,H100、B200 等產品已成為全球雲端運算與 AI 訓練的標準配備。隨著馬斯克與奧特曼的競爭升溫,對輝達的需求更有增無減,甚至讓其市值一度突破三兆美元,穩居全球半導體霸主地位。

換句話說,在這場 AI 世紀大戰裡,特斯拉能否成功轉型、OpenAI 能否長期維持領先,都還有許多不確定性;但供應雙方不可或缺的輝達,似乎已經先坐穩「最大贏家」的位置。

奧特曼 馬斯克 輝達 Barron’s 特斯拉 巴隆周刊 美國 機器人 軟體 執行長 競爭 基礎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