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館長怒吼 學者:問題或許不在陳之漢,而在我們對情緒出口的依賴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網紅「館長」陳之漢在網路直播時突喊斬首總統,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6日表示,台灣雖是言論自由的民主社會,民眾有充分表達意見的自由,惟國家安全與元首維安不容任何挑戰,呼籲社群發言勿逾越紅線觸法。學者則說,「問題或許不在陳之漢,而在我們對情緒出口的依賴。沒有館長後,這些人真的能安靜思考,還是只會換下一個怒吼者去追隨?」

請繼續往下閱讀….
館長脫口砍賴清德頭,消息曝光讓網友傻眼。(圖/翻攝館長惡名昭彰YouTube)

成大教授李忠憲今(7)天撰文《浪費時間追隨怒吼,最後換來什麼?》許多人把追蹤館長當成政治參與,但這不只是政治判斷問題,更牽涉到人生如何運用時間。

李忠憲表示,昨天看到陳之漢說『因為鼓勵大家去殺了賴清德的斬首行動』而可能要去坐牢這件事,這就是結尾,請大家幫忙去照顧他的家人,這種荒謬的情形令人哭笑不得。

李忠憲指出,在網路社群裡,「發洩」常被視為純粹情緒出口,好像不會造成後果。但言語哲學並沒有那麼直覺簡單,語言不只是描述世界,它本身就是一種行動。

當一個高知名度的人公開說「鼓勵大家去斬首某政治人物」,這不再只是個人情緒,而是行動的號召,即便他聲稱「只是氣話」也無法完全免責。一個人應以自身行為能否成為普遍法則來檢驗。如果人人都可以因憤怒而鼓吹暴力,社會秩序將失去理性基礎。在這個角度下,說「鼓勵去殺人」本身就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行為,無關是否真的有人付諸行動。

李忠憲提到,許多人關注館長,可能只是把他當成對抗體制、直言不諱的象徵。但這種情緒式的追隨,實質上可能落入情緒政治的陷阱,追隨者以為自己在反抗權威,實際上只是被另一種情緒操控。自由的表象下,失去了批判能力;「爽快」成了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

群眾往往追求「強者的吶喊」以取代自己的思考。當語言失去責任,群眾只想「宣洩」,最後卻被情緒牽往更暴力、更無理性的方向。

許多人心裡不平靜的原因是,已經有一顆石頭打在自己的心湖上,不讓它沉下去,冷靜思考未來。卻長時間沉浸在黃國昌和陳之漢這些人的怒吼裡,最後什麼也沒有創造,僅僅看著一場戲落幕,時間確實被消耗掉了。

李忠憲說,即使世界荒謬,也要用自己的選擇去對抗空虛。如果追蹤只是消費情緒,而無法轉化成反思或行動,那它就是徹底的浪費。這件事像是一面鏡子,它揭露了網路暴怒文化的空洞與危險;也提醒我們時間與注意力是稀缺的資源,追隨情緒型偶像常以「爽」為名,最終只剩失望。

真正值得花時間的不是追隨怒吼,而是學會獨立思考與負責任地使用自由。問題或許不在陳之漢,而在我們對情緒出口的依賴。李忠憲直言,沒有館長後,這些人真的能安靜思考,還是只會換下一個怒吼者去追隨?

不良行為,請勿模仿!

陳之漢 李忠憲 郭雅慧 賴清德 黃國昌 情緒 館長 學者 網路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