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增1.8萬人、連20年死亡率奪冠!肺腺癌「關鍵角色」影響存活率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肺癌若發生遠端轉移將提高治療困難度,其中肺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示意圖/Pixabay)

資深男星、導演顏正國7日下午4時許,據傳因肺腺癌第四期離世,享年50歲,距10月10日生日只差3天,來不及過51歲生日,令許多影片震驚。據統計,肺癌是十大癌症的新發與死亡人數之首,肺腺癌則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其發病年齡較輕,與吸菸並非正相關,故預防相當重要。

請繼續往下閱讀….

演藝圈友人都知道,顏正國是老菸槍,但很多罹患肺腺癌的患者最常有的疑惑是:「我們沒有家族病史,平常作息勉強算正常、沒有抽菸,怎麼會有毛玻璃狀肺結節?」或者「我沒做菜、沒處在煙霧環境,為什麼會得肺腺癌?」但事實是,肺腺癌與吸菸的關聯並不如大家想像中那麼直接,其實空氣污染、基因、生活環境等因素,都可能成為高風險族群。

大甲李綜合醫院院長隋善中解釋,肺癌是指在肺臟及支氣管處,長出惡性腫瘤,肺腺癌則是指肺臟中的腺體細胞產生病變。多項研究也證實,空汙懸浮微粒如PM2.5也是肺癌的因素之一,其他像長期接觸炒菜油煙等,也都會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肺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其發病年齡較輕,與吸菸關係不大。早期即可侵犯血管和淋巴管引起肝、腦、骨等遠處轉移。常發生在肺部周圍,不抽菸也可得到肺腺癌,是女性最好發的肺癌類型。

顏正國據傳因罹患肺腺癌第四期離世。圖為2022年他所執導的電影《少年吔》首映會(圖/資料照)

國衛院團隊分析美國癌症基因圖譜公開肺腺癌資料庫發現,DUSP22蛋白表現量,與肺腺癌病患預後存活率,及癌症惡性度、侵襲性有關,這篇研究也登上國際期刊。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也是國人十大癌症排名首位,其中肺腺癌約占所有肺癌病例的40%至50%;約有15%到20%患者會帶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可透過EGFR抑制劑等藥物治療,或是結合免疫抗體療法PD-L1抑制劑治療,然而不少患者卻沒有得到預期效果,反而更慘,產生了抗藥性。

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林文傑團隊,利用生物資訊技術分析美國癌症基因圖譜公開的肺腺癌資料庫,發現雙特異性去磷酸酶(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家族的DUSP22蛋白在肺腺癌細胞中的低表現量,與肺腺癌的病理分期及肺腺癌病患的低預後存活率呈顯著正相關。

林文傑表示,過去研究顯示,DUSP22主要參與細胞生長訊息傳遞調控,特別是細胞外訊息調節蛋白激酶(ERK1/2)路徑。研究團隊在細胞實驗中發現,DUSP22大量表現的肺腺癌細胞生長顯著受到抑制,EGFR及其下游的ERK1/2活性皆顯著下降;而在缺乏DUSP22的肺腺癌細胞中發現EGFR激酶異常持續活化, 顯示DUSP22是透過將EGFR激脢去磷酸化來抑制肺腺癌細胞生長與惡性演變。

至於如何防治肺癌?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胸腔外科醫師吳家甄表示,台灣於2022年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篩檢成果顯示五年存活率大於90%,且透過早期篩檢提升早期患者占比,可以降低健保醫療支出,並且透過LDCT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可以同時檢測出肺部可能有的相關病症,鼓勵符合條件的民眾積極篩檢。

台癌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要達成肺癌存活率倍增的目標,從病友團體角度出發,除了擴大篩檢量能、提升篩檢覆蓋率,也需要針對陽性個案建立衛教、陽追機制,特別是偏鄉地區篩檢和陽追率較低的問題,日本和英國採用巡迴篩檢車安排篩檢,進而提升肺癌篩檢率,期盼政府可以研議規劃。

顏正國 肺腺癌 肺癌 癌症 基因 腫瘤 林文傑 隋善中 國衛院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