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腐黑科技?古代嬪妃下葬為何「塞肛門」 醫學揭密:有科學根據
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古代中國的喪葬文化極盡繁複與講究,特別是帝王與王公貴族的葬禮,不僅承載著對來世的奢望與迷信,更蘊含著一套基於當時知識的「屍體防腐」技術。其中最引人好奇的一項儀式,便是對亡者進行「玉封九竅」,即用玉器堵住屍體的九個孔竅——包括眼睛、耳朵、鼻孔、口部、肛門,以及生殖器官。若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這種看似充滿迷信的行為,背後實則有著防止屍體快速腐敗的「科學」依據。
防止「尷尬腐敗」:堵住肛門的科學考量
根據《搜狐網》歷史專欄報導,在古代土葬儀式中,屍體停放與下葬的時間長,如何保持遺體的完整與尊嚴成為首要難題。
有醫生分析指出,人體死亡後,腸道內數以億計的菌群會迅速失去平衡,並開始大量繁殖,加速屍體的腐敗過程,並產生大量腐敗氣體與液體。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這種體內腐敗的速度甚至快於體表的腐敗。
堵住肛門(使用玉肛塞)的目的,即是為了防止體內的腐敗液體,俗稱「屍水」,在公開弔唁或下葬過程中從肛門流出,造成極度尷尬的場面,有損亡者尊嚴。此外,防止屍水外溢也是為了避免污染環境,甚至可能減少瘟疫傳播的風險,這在缺乏衛生知識的古代,是一種實際的防護措施。
九竅皆塞:延緩腐敗與鎖住「精氣」
除了肛門,古代王室貴族還會使用玉塞封住其餘八竅,統稱為「玉九竅塞」。其目的主要有二:
1. 物理防腐(科學層面): 封閉孔竅有助於隔絕外部空氣和昆蟲進入,從而減緩屍體腐爛速度。雖然這並非萬無一失的防腐方法,但在沒有現代冷藏設備的條件下,已是極大程度地延長屍身保存期。
2. 信仰層面(文化層面): 古人深信,玉石具有特殊的「精氣」,西晉醫學家葛洪在《抱樸子》中寫道:「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他們認為用玉塞封住九竅,可以防止人體的「精氣」外洩,讓靈魂得以牢牢附著於屍身,以求來世轉生完整,或在陰間繼續享受榮華。
漢代盛行「葬玉」:彰顯身份的奢華儀式
這種以玉器入殮的傳統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並在漢代臻於完備。當時,玉九竅塞、口含玉蟬、手中握玉豬等,共同構成一套完整的「漢代玉殮具」,是皇室貴族彰顯身份與地位的最高級別喪葬禮儀。
最著名的防腐案例之一便是慈禧太后。據記載,慈禧的屍體在下葬時不僅進行了九竅封閉,還經過了徹底的清理,連腸道都被處理過,從根本上減少了細菌滋生的溫床。隨後利用汞(水銀)與夜明珠等防腐物品,才確保了她的遺體在數十年後被軍閥孫殿英盜掘時,仍能保持驚人的完好狀態。
時至今日,雖然火葬已成為主流,但古代皇室的「玉封九竅」儀式,依然是中國喪葬文化史中,一段充滿神秘色彩的歷史篇章。堵肛門等九竅塞習俗,雖然在現代看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在古代禮儀與靈魂觀念中有其符號意義,是尊嚴、權力、階級與對於死者完整性的展現。與其說完全是迷信,不如說它是古人社會與文化中對死與喪的理解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