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故事/第一代鏟子超人震撼曝光 58年前的「許光漢」清淤泥帥氣
資深記者鍾志鵬 / 台北報導
民國56年強烈颱風吉達侵襲台灣東部,花蓮縣首當其衝。在那個沒有網路、沒有臉書、沒有即時通訊的年代,一場暴雨卻能喚醒島嶼最溫柔的力量。《國家影視聽中心》曝光一段花蓮風災影片。當年馬太鞍溪溪水暴漲氾濫,村落被泥流吞噬、電信中斷、橋樑斷裂、三千戶人家化為廢墟。那時候沒有「鏟子超人」這個名字,卻已經有一群穿著軍裝、汗流浹背的身影,在泥濘中揮鏟支援,默默築起第一代的「鏟子超人奇蹟」。
第一代鏟子超人:汗與泥中的英雄
那一年,花蓮失去了聯外道路,也失去了光。國軍官兵與鄉親合力清理滿地淤泥,他們沒有社群號召、沒有媒體宣傳,只有一份單純的信念——「不讓花蓮孤單」。軍人脫下手套、百姓挽起褲腳,從早到晚鏟著泥水,搬著石塊,一聲「你辛苦了」成了最深的慰藉。那是一段沒有自拍、沒有直播的年代,卻有最真誠的人情味。那時候的鏟子聲,就像台灣心跳的節奏,一下又一下,讓希望重生。
延續的溫度:從吉達到樺加沙
58年過去,歷史再次重演。樺加沙颱風讓馬太鞍溪再度氾濫,鏟子超人重出江湖。這一次,沒有軍裝,卻有成百上千的民眾自發集結。有人出錢租車,有人請假上工,有人只帶一把鏟子、一顆願意幫忙的心。他們在排成「鏟子」的形狀,用行動畫出「同島一命」的地圖。那一刻,台灣再次被感動,這份跨越世代的溫度,如同溪水流動,永不乾涸。
許光漢式的帥:乾淨、溫柔、真誠
如果要用一個畫面形容那些鏟子超人,也許就像許光漢那樣——不是濃妝的英雄,而是清爽、乾淨、溫柔又有力量。當年在花蓮泥濘中的國軍,與今日穿著雨鞋的志工,其實是同一種帥氣——那是一種不為誰拍照、不求誰稱讚,只為幫人重建家園的美。他們的眼神堅定,手上握的鏟子就像一把光,挖開泥土,也挖開人與人之間久違的溫情。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從民國56年的吉達颱風、到民國60年的娜定颱風、再到民國114的樺加沙颱風,花蓮一次又一次被水吞沒,也一次又一次被支援恢復家園人。無論是國軍的鏟子、志工的鏟子、還是鄉親的雙手,這些鏟子挖的不只是泥,更是希望。沒有網路的時代靠心意連結,有網路的年代靠行動串聯。跨越時間的,是那份不變的台灣精神,「有難大家一起扛」。
沒有網路的時代,卻有最強的連線
在五十八年前,沒有任何一張照片能即時上傳;五十八年後,鏟子超人在花蓮卻感動了全世界。原來,時代改變了通訊工具,卻改變不了人的溫度。那份「我來幫你」的帥氣,如許光漢般乾淨;那份「同島一命」的信念,依然讓人相信——台灣最美的風景,永遠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