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更年力,國際更年日」登場 齊聲倡議打造更年期友善職場支持體系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響應10月18日「國際更年日」,由社團法人女性齡活共創共善協會主辦的「更年更能,智慧綻放」記者會今(18)日下午於台北市社會創新實驗中心盛大舉行。活動現場聚集超過40餘位45歲以上的女性代表與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倡議以「慶賀、理解、支持」的態度看待更年期,推動建構更年期友善職場與正向社會環境。
【首創倡議】臺灣首度提出「更年期=更年力」
女性齡活共創共善協會為臺灣首個正式提出「更年期=更年力」概念的團體,倡導將更年期視為女性生命的「第二成長期」,並賦予此階段新的價值與行動力。協會常務理事、台大榮譽教授王麗容指出:「我們需要具體政策與支持系統,協助正處於更年期的女性持續在職場與社會中發揮所長,而不是被邊緣化。」
她強調,臺灣雖已推動中高齡友善職場政策,但尚未針對更年期女性的特殊需求提出明確配套。協會因此提出以下四項行動倡議: ●如孕產假及育嬰假般,將更年期納入職場友善政策中。 ●以理解取代對更年期的刻板、負面的用詞及評論。 ●關注更年期的心理、個人生涯的需求,不只在身體症狀的整治。 ●打造女性全人全能的支持文化,讓「更年」成為「更能」。
王麗容教授說:「「台灣現在已在推動中高齡友善職場認證,但聚焦於”去年齡限制”上的雇傭上,對於更年期在職場特有的需求並沒有予以關注。」
更年期不是終點,而是「第二人生」的起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至2025年全球將有超過10億名女性進入更年期。臺灣女性平均壽命達83.74歲,更年期代表人生後三分之一的起點,約有374萬人處於此階段,占總人口約16%,女性人口約三成。
然而,高達八成女性從未就醫或尋求協助,普遍以「忍耐」或「撐過去」的方式面對身心變化。 振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袁瑋指出:「更年期女性常同時面臨空巢期、職涯再定位與自我認同轉變,若缺乏理解與支持,極易引發焦慮、憂鬱等心理困擾。學會接納改變、重建自我,是更年期的關鍵心靈工程。」
女性女性齡活協會與專家學者共同提出:
1.倡議「更年期(Meno Pause)= 更年力(MenoPower )」「更年力」代表著生命的轉化、人際的連結、能力的 創造與社會職場的貢獻。這是一個讓女性能夠以正向喜樂的態度面對人生、成為他人 支持力量、並實現自我成長與能力拓展的重要階段。 2.推動「企業更年期友善職場及認證」: 根據數據統計,台灣80%以上的更年期階段女性仍處於職場中。協會將透過政府的遊 說與支持,推動企業友善職場,幫助女性持續發揮能力及影響力,有效提升企業生產 力及ESG 評等。除將推出企業「更年力大使」計畫,並將推動「更年期友善職場認 證」。培訓企業HR 或志願員工成為內部的「更年力大使」,在職場中提供相關心理支持與成長;並研擬「台灣更年友善職場」及職場認證的相關標準,提升職場員工身心韌性,打造更年友善、健康促進的幸福職場文化。
王麗容教授並率先提出,推動更年友善職場,未來應透過四個方向來做: 一是,以國際為標竿,同步台灣;二是,透過研究實證,具體普及其影響與需求;三是,列入企業經營管理原則中;四是,推動社會正確觀念與正向行動。
3.推廣更年期完整知識與概念,推動身心靈成長,促其能力綻放: 協會規劃出「更年力轉化課程」與「更年力賦能包」,除普遍性提供女性更年期所需的知識與協助資源,建立線上諮詢平台、更年期健康資訊網站及社群支持網絡外,並提供涵蓋生理健康、心智與情緒轉化、身心整合、自我重塑以及預防的策略,幫助女性從被動的「症狀承受者」轉變為積極的「健康管理者」。
同時,協會推出「更年力大使計畫」,培訓企業HR與內部志工,提供心理支持與資源轉介,成為職場中推動友善文化的實踐者。
振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袁瑋說:「「更年期女性普遍面對了空巢的適應、工作價值的反思、對未來及自我形象的思考,若未得到合宜的支持與關照,很容易引發憂鬱症。」
中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健康節目名主持人陳欣湄指出:「規律作息、壓力調節與社群參與,是維持後三分之一人生健康的關鍵。每天睡足七小時的重要性,能有效延緩身心退化。」
政、社、企三方共振 打造「臺灣更年力」
女性齡活共創共善協會理事長黃卉莉表示:「『更年力』是一種轉化與創造的力量,也是女性對社會的持續貢獻。我們希望每位女性在更年期不再退縮,而能綻放智慧與成熟的力量。」
現場由黃卉莉理事長帶領全體會員與來賓,共同宣示推動企業友善職場制度,促進政民合作;協會並呼籲政府、企業與社會攜手共創「更年期友善臺灣」,讓女性在長壽時代持續發揮影響力與生產力。
隨著全場共同高喊:「更年期=更年力,讓女性持續創造影響力!更年更能,智慧綻放!」象徵臺灣在國際更年期倡議的舞台上,邁出關鍵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