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冬不如補霜降 開運吃柿、登高避邪賞菊祈福
節目中心/邱美銜、林瓊玉報導
今年農曆九月初三、國曆10月23日正是二十四節氣中告別秋天的「霜降」。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這天,儘管臺灣平地少有結霜,但在傳統民俗觀念中,卻是「氣候轉肅、寒意始生」的標誌。霜降,不僅是氣候的界線,更是人們「藏」與「補」的轉折點,蘊含著祖先順應天地變化的深厚智慧。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眾多霜降食俗中,「吃柿子」的習俗流傳最廣,意義也最為特殊。此時柿子恰好成熟,甜脆多汁。民間相信,霜降時節吃柿子,不僅能潤肺止咳、防寒保暖,更有消災解厄、順利「度秋」的寓意。相傳這個習俗來自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他曾於霜降時節,靠路邊柿子充飢保命,登基後特賜該樹「凌霜侯」之名,以示紀念。
此外,福建和臺灣沿海地區更有「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的說法,強調在寒冬來臨前,應以溫和的食材「平補」滋養身體,如山藥、蓮藕、白木耳等,為來年的元氣打下堅實基礎。霜降,也常與九月初九的重陽節習俗結合,此時正是菊花盛開之際,古人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的雅事。在傳統文化中,菊花被視為能辟邪延壽的「壽客」,登高則有遠避災禍、迎祥納福之意。縱觀臺灣,雖然難尋文人筆下的名菊,但山野間芒花如雪片般盛開,或是高山上的楓葉開始轉紅,都成了人們「登高解秋鬱」、欣賞蕭瑟之美的去處。
【寶島神很大】最貼近生活、關係你我的民俗文化節目,每週三22:15三立台灣台29頻道
►按讚寶島神很大粉絲團,掌握最新消息: https://bit.ly/3n9Sb9C
►訂閱寶島神很大Youtube頻道!神影片週週更新: https://pse.is/4c9hq5
★三立新聞網/寶島神很大提醒您:
民間信仰請酌量參考,理性信仰不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