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唯一沒有改朝換代的國家 揭密日本天皇逾2600年不倒真相

導覽目錄:

  • 虛實交織的起點:從「大王」到「神之子孫」的政治敘事
  • 「止王不來」神武天皇是徐福?
  • 模仿中國、神化君權的「大化革新」
  • 幕府將軍的「政治默契」:只架空不廢除的權力平衡術
  • 武士政權不願推翻天皇的原因
  • 戰火與冷戰下:從「現人神」到「國家象徵」
  • 明治維新:天皇權力的短暫回歸
  • 戰敗與冷戰庇護:成為「穩定器」
  • 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奈良時代日本建成封建化國家,完成了天皇「萬世一系」的政治敘事。(圖/翻攝百度百科)

    虛實交織的起點:從「大王」到「神之子孫」的政治敘事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其歷史都在血腥的改朝換代中不斷更迭,唯獨日本的君主制號稱從未中斷。現任德仁天皇已是第126代,這種「萬世一系」的傳承,背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神性政治敘事。

    日本皇室血統能綿延數千年,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660年傳說中的首代神武天皇,但現代史學界對早期天皇的歷史真實性多持謹慎態度,認為其中混雜了大量的神話成分。

    神話中的神武天皇。(圖/翻攝百度百科)

    「止王不來」神武天皇是徐福?

    在中國還流傳著一個說法,認為神武天皇可能就是秦始皇派出去尋找長生不老藥的方士徐福。中國史書記載,徐福帶著數千童男童女出海,最終「止王不來」。

    不過日本的史學界普遍不承認此說法,認為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孫。雖然日本民間有許多徐福傳說的遺跡,但日本知識分子更傾向於將徐福尋找的「仙山」比擬為日本,藉此強化日本是「神仙所在的神國」的地位,而非承認開國之祖是一位中國方士。

    徐福渡海帆船的浮世繪,《古事記》和《日本書紀》提到了秦朝人移民到日本的情況。(圖/翻攝維基百科)

    模仿中國、神化君權的「大化革新」

    直到公元 7 世紀,日本在目睹中國隋唐的強盛後,深感氏族聯盟舊體制的落後與脆弱。公元 645 年,中大兄皇子與中臣鐮足發動政變,開啟了模仿中國制度的「大化革新」,並逐漸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將統治者稱號從「大王」改為「天皇」。

    古代日本版圖。(圖/翻攝百度百科)

    為了鞏固統治的合法性與神聖性,天武天皇下令編修了兩部官修史書《古事記》(成書於 712 年)與《日本書紀》(成書於 720 年)。這兩部史書透過系統化的神話建構:宣稱日本由「天照大神」(太陽女神)所創,並派遣其後裔攜帶「三大神器」下凡統治日本。

    將傳說中的早期君主(包括大和政權的歷代大王)追尊為早期的天皇,確立天皇是天照大神後裔的「現人神」(現世的神)地位,藉此為天皇家族「萬世一系」的統治提供了不可動搖的「神性」支撐。

    在古代日本,兩部官修史書為天皇家族「萬世一系」永遠統治日本提供了「神性」支撐。(圖/翻攝百度百科)

    幕府將軍的「政治默契」:只架空不廢除的權力平衡術

    中國歷史上,新王朝的皇帝必須推翻舊王朝、奪取實權,才能證明自己獲得「天命」;但日本天皇卻不必掌握實權。在長達七個多世紀的歷史中,天皇長期處於被架空、僅保留形式上權威的狀態。

    從 9 世紀中葉藤原氏的「攝關政治」架空天皇,到後來天皇以「院政」反制外戚,權力鬥爭不斷,但皇室血脈始終未被斷絕。

    真正的轉折點始於 12 世紀末,武士階層崛起。源賴朝於 1192 年建立「鐮倉幕府」,此後武士政權(歷經鐮倉、室町、德川三大幕府)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形成了獨特的「二元政治」結構:天皇「權威」(Authority)是國家象徵、最高精神圖騰、宗教文化領袖、任命儀式。幕府將軍「權力」(Power)是實際統治、行政、司法及軍事決策。

    12世紀中後期,日本接連爆發內亂。兩大武士家族平氏和源氏爆發衝突,源氏在源賴朝帶領下獲勝,建立鎌倉幕府。(圖/翻攝百度百科)

    武士政權不願推翻天皇的原因

    儘管織田信長曾萌生徹底廢除天皇的想法,但最終武士政權皆選擇了「架空」而非「廢除」,主要基於兩大現實考量:首先是「合法性背書」:幕府將軍是憑藉武力上位的「凡人」,其統治的合法性需要借助擁有「神性權威」的天皇冊封來背書。廢除天皇,等於摧毀了自身權力的基石。

    再來則是「治理成本」:在文化保守的古代日本,天皇是全社會的「最高精神圖騰」。廢除天皇會使幕府成為所有潛在反對勢力的公敵,導致社會動盪。保留一個無害的、儀式性的天皇,是維護社會穩定、降低統治成本的最優解。

    因此,天皇長期處於「政治木偶」的角色,既然無實權,也就沒有被推翻的必要。

    織田信長挾天子以令諸侯,認為既然武士能夠獨立治理國家,何必還要供養天皇。後來因織田信長被叛亂的部下殺害,廢除天皇制的計畫告吹。(圖/翻攝百度百科)

    戰火與冷戰下:從「現人神」到「國家象徵」

    在德川幕府統治的近 300 年間,天皇徹底淪為純粹的文化符號。然而,19 世紀中葉美國「黑船事件」打開日本國門後,被架空數百年的天皇卻迎來了歷史轉機。

    德川幕府滅亡後,倒幕派擁護年僅15歲的明治天皇遷都東京,開啟了富國強兵的明治維新,天皇再度恢復實權。(圖/翻攝百度百科)

    明治維新:天皇權力的短暫回歸

    在「倒幕運動」終結德川幕府後,維新派急需一個能凝聚全國力量的核心。被架空且擁有神性權威的天皇成為最佳人選。倒幕派擁護明治天皇,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明確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之」,天皇總攬大權,鞏固了「萬世一系」的政治敘事,並成為日本軍國主義對外擴張的精神推手。

    ▲明治天皇(乘馬車者)迎接參加日俄戰爭的日軍回國。(圖/翻攝百度百科)

    戰敗與冷戰庇護:成為「穩定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天皇制再次面臨被徹底廢除的危機。美國等盟國原計劃將天皇裕仁以戰犯身份處理,但最終因兩項關鍵因素,天皇制得以「再度幸免」:盟國擔心處死天皇會引發日本社會的劇烈動盪,不利於佔領軍統治。另外,隨著美蘇冷戰開始,美國需要日本作為其在太平洋地區封堵蘇聯的盟友。

    裕仁天皇(右)會見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圖/翻攝百度百科)

    美國最終選擇保留天皇,但將其拉下神壇。1946 年裕仁天皇發表《人間宣言》,承認天皇是人而非神。1947 年生效的新《日本國憲法》徹底剝奪了天皇的實質政治權力,規定:「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

    日本天皇從此回歸了其歷史上的「儀式性角色」常態,作為國家的穩定器和精神象徵,確保了皇位得以世代傳承,最終成就了世界上最古老、且唯一未曾改朝換代的君主制。

    德仁(右)是日本國第126代天皇,即今上天皇,年號「令和」。(圖/翻攝百度百科)
    改朝換代 幕府 天照大神 萬世一系 攝關政治 神性權威 政治木偶 古事記 日本天皇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