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點出「台灣病」張景森親曝解方:企業不幫員工加薪就該加稅

記者林瑞恩/台北報導

前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談所謂的台灣病。(圖/翻攝畫面)

《經濟學人》上周提出「台灣病」這個名詞,質疑台灣長期低估新台幣,引發許多連鎖效應。今(17)日前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以自身政治經歷,詳細說明他對「台灣病」的看法與解方,點出「不是台幣被低估,是台灣勞工被低估」,並提出企業若不幫員工加薪,就應該加稅的概念。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濟學人》點出的台灣病

提及《經濟學人》報導,張景森表示,《經濟學人》點名台灣經濟的結構病灶,把焦點放在匯率。認為台灣長期低估新台幣,導致經濟對出口依賴過高、內需產業不振、薪資長期停滯、勞動所得佔比低落;房價被大量資金推高、壽險業美元資產過度累積,構成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台灣上市櫃公司盈餘與勞工待遇,呈現巨大落差

張景森引述多項數據提到,2024 年台灣上市櫃公司合計稅前盈餘超過 5 兆元,年增 36.8%,是近十年次高,僅略低於 2021 年高點。以 2025 年前九個月為例,平均「實質經常性薪資」只有 4 萬 3,652 元,年增 1.21%;就連把年終、加班費都算進去的「實質總薪資」,年增也只有 1.87%,而且將近七成(69.77%)的受僱者,薪水低於平均值。2023 年,本國全時受僱員工的年薪中位數大約 56 萬元,年增約 2% 左右,也遠遠追不上企業獲利成長的速度。

●張景森提到房市問題

張景森表示,房市更不用多說。內政部統計顯示,台北市房價所得比從 2004 年約 6.4 倍,一路飆升到 2024 年底約 16.43 倍; 國際資料庫 《Numbeo》2023 年的估算,全台房價所得比約 20.1,在全球名列前段班。換句話說,一個人不吃不喝要存 20 年 才買得起房子。所以,《經濟學人》看到這些數字,會說台灣得了「匯率型的結構病」,並不奇怪。

●「台灣病」要怎麼治?先治哪一項?張景森提到加薪的重要

張景森提出,經濟改革的第一順位是提高薪資。最主要是台灣有條件做這件事,獲利企業能加薪卻不肯加薪。這不能靠總統像牧師一樣到處去跟企業道德勸說,應該用稅制引導企業分享利潤。

台灣勞動所得占 GDP 比重約略低於 5 成,明顯低於多數 OECD 國家約 55%~60% 的水準;同等 GDP 水準的西班牙、斯洛維尼亞約在 6 成左右,台灣在同級國家中屬偏低。Ketagalan Media 等分析則估算:以目前台灣的 GDP 人均推算,合理平均薪資約應在 9 萬元左右,最低工資約 4.5 萬元。

●張景森提到,加薪不只是勞工荷包的問題,而是整個經濟體的「循環核心」

張景森點出經濟循環:勞工所得太低,內需自然偏弱;內需弱,產業只能繼續靠出口、靠少數科技龍頭撐;經濟太依賴出口,匯率討論永遠會被鎖在「不能亂動」的框架裡;為了穩定匯率釋出的資金,最後大半跑進房市和資產市場,加劇價格扭曲。

張景森觀察,換句話說,《經濟學人》從匯率看到的是「症狀」,但真正的「源頭」在於,企業獲利與勞工所得之間,斷了一條本來應該存在的「分配管道」。

張景森認為,應該用稅制引導企業分享利潤給員工。有能力加薪的產業和企業做要先做,先鎖定「獲利產業」,尤其是「高獲利產業」。當然,如何精準界定獲利與產業範圍,將是制度設計必須克服的首要難題。

●張景森提出概念,「賺越多的企業,要嘛多分一些給員工,要嘛多繳一點稅,讓政府替勞工分」

張景森分析,這個概念可以有兩條主軸並行:

(一)從「勞資協議」直接提高勞動分配比。

• 放寬行業別工會成立門檻,讓勞工可以跨企業組織起來談判。

• 強化團體協約的拘束力,讓協約不只是「好人公司」在做形象。

• 要求上市櫃公司揭露員工薪資中位數、員工總薪酬占獲利比例,讓社會與股東看得見「錢都去哪裡」。

• 政府採購與補助案,把提高員工薪資、簽訂團協設計成加分條件,讓好雇主在市場上有實質優勢。這項改革將以有能力、有餘裕的大型獲利企業為優先對象,並非全面性、齊頭式的命令。

這一套的核心是:企業如果真的賺到 AI、地緣政治的紅利,就必須更大方地分給員工,而不是只反映在 EPS 和股價上。

(二)從「稅制」間接拉高勞工實質所得。我們必須在不損及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前提下,謹慎設計稅收工具。

• 對特定高獲利產業設計「超額利潤稅」(windfall tax)。

• 但如果企業願意把利潤轉為加薪、增加分紅,則給予抵減(甚至全額抵減)。

• 稅收則用在對一般勞工的退稅、托育與住宅補貼,實質提高可支配所得。

張景森說明,這種設計的邏輯很簡單:你不加薪,就多繳稅;你願意加薪,政府就少跟你拿。不是硬性命令,而是用制度把「多給員工」變成比「留在帳上」更划算的選擇。

●企業加薪後帶來的四個正面含意

張景森表示,提高勞工所得,是其他改革的「起點」不是「附屬品」當勞工的實質所得穩定提高,有四項正面含意:

1.內需會變強,經濟結構自然不再只靠出口。2.社會對於「匯率更貼近基本面」的改革承受度會增加。3.房價所得比會隨著所得上升而下降,買房壓力不至於如此絕望。4.金融與壽險業手上的資產結構風險,也比較有空間慢慢調整。

張景森 行政院 經濟 經濟學人 工作 勞工 加薪 房價 減稅 匯率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