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為什麼晚上結婚?現代則白天居多 背後真相竟跟「搶女人」有關

國際中心/唐家興報導

「為什麼古代人都是晚上結婚?」,真相背後有著滿滿的故事!(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提到 「為什麼古代人都是晚上結婚,而現代人卻改成白天?」,許多人第一反應是「晚上比較浪漫」。但真相比你想的更八卦:從遠古的搶婚黑幕,到明清宵禁逼出「白天結婚潮」,原來婚禮時間的轉變背後滿是故事。

請繼續往下閱讀….

昏時迎親的古老禮制從何而來?

古代婚禮一般都在黃昏後進行。《白虎通》中甚至明確記載:「婚者,謂黃昏時行禮。」因此,「女」加「昏」才成為「婚」字。而這裡的「昏」,不是今天口中的傍晚,而是古人稱的「昏時」:約晚間七點到九點之間,太陽已落、月亮初升,正是古人眼中最合適迎娶的時辰。

搶婚傳統的影子:夜幕下的氏族繁衍

學者認為,這項習俗最早源自遠古社會的「搶婚」。在父系氏族制度中,女性的生育能力象徵著族群延續,因此搶奪他族女子成為繁衍手段。在古代,有時會發生「搶婚」的習俗。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人們選擇在黃昏時分舉行婚禮,因為天色昏暗,可以降低儀式的張揚程度,較不容易引起注意

雖然後來「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取代了搶婚,但 「夜間迎娶」的傳統氣味仍被保留下來,延續成古代社會通行的昏時婚禮。

陰陽觀念:昏時象徵「陽去陰來」的結合

另一派說法則來自陰陽觀念。古人相信:

* 白天為陽、夜晚為陰 * 男子屬陽、女子屬陰 * 黃昏正是陽退陰生的時刻

因此,男子(陽)前往迎娶女子(陰),恰好呼應天地運行的轉換時刻。對古人而言,這是一種帶有宇宙象徵意義的結合。

古代婚禮的夜色浪漫:詩經中的星光成婚圖景

《詩經·唐風·綢繆》中便記錄了古代人在星夜成婚的景象:「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這首詩描繪了在星空下,新人步入婚姻的儀式感:對古人而言,婚禮本就是在月色裡完成的神聖典禮。

對古人而言,婚禮本就是在月色裡完成的神聖典禮。(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從「夜婚」到「朝婚」:宵禁如何改變結婚時間?

古代的夜婚習俗延續數千年,但真正改變它的,是明清時期的宵禁制度。法律規定:

* 一更三點敲暮鼓後禁止外出 * 這時間約在現代的 晚上 8 點 12 分:

如果婚禮在黃昏舉行,前來賀喜的賓客極可能在路上違反宵禁,尤其喝得興高采烈後更不便回家。於是,為了避免麻煩,婚禮時間逐漸提前,從夜晚移至白天,也逐漸演變成今日常見的「白天結婚」模式。

當代復古婚禮:熱鬧多於復古

現代雖有人偶爾為了新奇或儀式感而舉辦「仿古婚禮」,但大多只是加入部分復古元素,並非真正遵循古禮。更多時候,是透過古風儀式增添婚禮的趣味與拍照亮點。

從搶婚到禮婚:婚禮象徵的改變

不論白天或晚上,現代婚禮已完全脫離早期的野蠻習俗,而象徵著:結合、承諾、家族祝福、新生活的開始:新人在眾人祝福中步入家庭,也延續了婚禮最核心的精神:共同的人生旅程正式啟程。

婚禮 古人 黃昏 搶婚 宵禁 習俗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