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藥膳湯配酒!她竟心悸、站不穩 醫揭「1狀況」恐釀內出血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冬天進補要小心!內科醫師傅裕翔提醒,長輩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若又進行食補,恐增加瘀青、流血或內出血的風險。(圖/記者鄭玉如攝影)

許多人喜歡在冬天進補,但小心補過頭恐傷身。內科醫師傅裕翔分享案例,一名婦女食用藥膳湯、羊肉,還配了2口米酒,隔天虛弱到站不穩,原因竟是吃太補,其實進補對長輩而言容易變成負擔,尤其服用抗凝血劑等藥物者,恐增加瘀青、流血或內出血的風險。

請繼續往下閱讀….

傅裕翔在 臉書粉專提到,一名婦女身體不適就醫,出現心悸、頭暈等症狀,起初以為只是太冷,一問才知,她前一天喝了一碗藥膳湯,以及一大盤羊肉,還配了2口米酒,當下覺得身體很暖,隔天卻整個人虛弱到站不穩,這其實是常見的「補過頭」。

傅裕翔指出,補品與日常飲食不同,像是「溫和版中藥」,對年輕人可能只是暖身,但對正在吃藥的長輩卻容易變成負擔,因為補品會「影響藥效」,大部分補品都會加酒精,酒精也會增強抗凝血藥物的效果,若長輩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進而增加瘀青、流血或內出血的風險。

再來是「酒搭配溫熱藥膳、安眠藥」,很多補湯都會加米酒,再加老薑、麻油,本身就會讓血壓下降、頭熱臉紅。長輩若習慣睡前吃像贊安諾這類安眠藥,搭到補湯就容易頭暈、起身不穩、夜間跌倒,隔天整日昏昏沉沉,讓人以為是老化,其實是藥物與補品的雙重影響。

另外,吃太補恐讓心臟和血壓負擔變大,例如羊肉爐、麻油雞、薑母鴨的湯頭,通常都會加入各種調味料。對高血壓、心臟衰竭或腎臟病的長輩而言,大口喝湯會容易水腫、喘、血壓飆高,許多人覺得喝湯才叫補,其實這是最容易出事的部分。

傅裕翔提醒,長輩並非不能在冬天進補,重點是要吃對方式,一週1至2次就好,不要每天補、每餐補,長輩若在吃抗凝血藥、抗血小板藥、安眠藥,一定要先跟醫師或藥師討論。另外,少喝湯、多吃菜和肉,湯裡的酒、油、藥材濃縮在湯裡,反而負擔最大,且吃補當天別喝含酒精飲品,吃完後若特別暈、心跳變快、走路不穩,千萬不要撐,直接就醫。

羊肉爐 藥膳湯 補湯 心悸 抗凝血劑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