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雉爸守巢護4蛋 絕美生態照見證父愛!專家:買菱角就是支持水雉保育

記者張雅筑/綜合報導

今年5月,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號召志工在嘉義縣水上鄉九芎埤種植印度莕菜與菱角等浮葉植物,打造水雉棲地。兩個月後,浮葉植物茂盛生長,形成約0.3公頃棲地,成功吸引了2公1母水雉進駐,並留下1巢4顆卵的繁殖紀錄。照片中的是今年這巢母鳥產下4顆蛋,交由公鳥細心孵育守護。(圖/嘉義縣野鳥學會陳建樺攝,授權提供)

買菱角就是支持水雉保育!為了替水雉打造一個舒適新家,今年5月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號召一群超熱血的志工,在嘉義水上鄉的九芎埤一起種下印度莕菜、菱角等浮葉植物。短短兩個月的時間,不僅形成約0.3公頃的大浮地,更成功吸引到2公1母的水雉入住,還留下1巢4顆蛋。對此嘉義分署表示,這已經證明復育方向是對的,明年會繼續把棲地升級,同時他們也呼籲大家,買菱角,就是支持水雉保育最直接的方式。

請繼續往下閱讀….

水雉是台灣農田濕地的明星級保育鳥,也是農業部公告的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自1989年被列為保育類後,台灣本島水雉族群從不到50隻,一路增加到上千隻,根據2024年冬季調查數據,已突破3,000隻,是台灣野生動物復育的亮眼成果。

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在今年5月時,廣邀多名熱血志工,於嘉義縣水上鄉九芎埤種植浮葉植物復育水雉棲地。(圖/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授權提供)

但近年因農民老化、菱角田減少,加上前幾年大旱讓菱角田停灌,水雉的棲地相對跟著減少,這對牠們的棲息與復育計畫來說,是非常大的影響。為了替水雉們找新家,嘉義分署在國土生態綠網的架構下積極勘查,最後選中九芎埤這個國家級重要濕地,雖然該地不再灌溉,但周邊菱角田是嘉義縣推動水雉保育的重點區域,加上過去就常看到水雉在此活動,所以專家評估,該地非常適合作為嘉義地區的水雉復育基地。

今(2025)年5月底時,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舉辦志工活動,廣邀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嘉南管理處、嘉義縣野鳥學會、塗溝社區、各地的水雉志工團、荒野保護協會及嘉義大學生等共50位夥伴,一起在九芎埤種下整整2萬株印度莕菜和菱角。在塗溝社區與嘉義縣野鳥學會的細心照顧下,浮葉植物越長越密,葉片連成一整片,變成水雉最愛的「浮地」。

種植一個月後,浮葉植物已遍佈九芎埤塘水面,形成水雉可以利用的棲地。(嘉義縣野鳥學會陳建樺攝,授權提供)

在6月26日,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傳來好消息,水雉真的回來了!之後還陸續記錄到2公1母穩定利用棲地,7月19日更確認牠們在此產下4顆蛋,代表復育首年就成功吸引水雉來築巢。但讓人遺憾的是,因7月底豪雨讓水位暴漲,部分植物被沖起,巢雖然沒有翻覆,但蛋疑似因泡水太久而失溫,最終無法孵化,這結果讓眾人再次感受到極端氣候下保育工作的艱難。

當地塗溝社區及長期關注水雉保育的嘉義縣野鳥學會持續維護及監測九芎埤棲地,在今年6月26日時發現,水雉首次回到九芎埤佔據棲地,後續則記錄到2公1母的水雉穩定利用,並成功於7月19日正式確認首巢已產下4顆蛋。(圖/嘉義縣野鳥學會陳建樺攝、授權提供)
水雉公鳥與母鳥一同守在巢旁,畫面寧靜而和諧,宛如大自然中的絕美瞬間,令人驚嘆不已。(圖/嘉義縣野鳥學會陳建樺攝、授權提供)

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營造出約0.3公頃的浮葉棲地,並成功吸引到2公1母的水雉駐足,甚至留下1巢4顆蛋,已足以證明復育策略的可行性與成效。此外,水雉的新家不僅功能完善,更呈現出一幅生機盎然的自然畫卷,景致優雅、靜謐而和諧。

今年,母鳥在巢中產下4顆蛋,公鳥守在一旁,耐心而細心地孵育,每一次羽翼的掩護都像是在守護生命的奇蹟。水雉繁殖期間,公鳥主要負責孵卵與警戒,母鳥則輪替覓食補充體力,兩者互相合作,確保卵能順利孵化。牠們選擇浮葉植物茂密的水域築巢,以隱蔽天敵,這種性別分工與巢位選擇不僅展現親鳥間的默契,也反映了濕地環境的健康狀態:棲地豐茂、水質良好,才能孕育出下一代生命。(圖/嘉義縣野鳥學會陳建樺攝,授權提供)

嘉義分署表示,此次成果是「嘉南國土生態綠網」在水雉復育工作上的重要實踐,雖然首年仍留下一些小小遺憾,但整體證明方向正確。未來將從底泥改善、水位調控、外來種清除到病蟲害管理等多方面持續優化,務求打造更安全、穩定的棲地,讓水雉能安心棲息繁殖。最後也呼籲民眾,可以透過購買菱角的實際行動支持水雉保育, 讓水雉能在嘉南平原繼續自在生活、生生不息。

水雉 保育 菱角 浮葉植物 保育鳥 濕地 嘉義 野生動物 復育 浮地 菱角田 九芎埤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