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淚諫絕筆!他臨終前交代「6字」可保蜀漢不亡!可惜劉禪卻記反了
大陸中心/唐家興報導
在中華文化數千年的歷史中,諸葛亮無疑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最佳詮釋者,他既是忠臣的典範,也是智慧的化身。眾所周知,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這位奇才後,諸葛亮便為他擘畫了復興漢室的宏偉藍圖。然而,天意弄人,這位心繫蜀漢未來的丞相,儘管在臨終前費盡心力地囑咐劉禪一條可保江山不滅的「六字箴言」,但令人扼腕的是,這位後主最終卻將這句保命良言徹底記反,成為蜀漢走向滅亡的關鍵轉折。
丞相的畢生心血:輔佐劉備三分天下
諸葛亮不僅精通排兵佈陣,其深謀遠慮更是無人能及。他輔佐劉備,憑藉微弱的幾萬兵力,便開創出一方基業,成功奪取荊州、平定益州,最終與曹魏、孫吳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成為當時最為傑出的軍事謀略家。
在劉備逝世後,諸葛亮依然肩負著光復漢室的重任,不辭辛勞地五次發起北伐。他將全部心血傾注於蜀漢,直至在五丈原軍中抱病離世,真正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承諾。
諸葛亮的最後囑託:可救國的六字箴言
這位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忠臣,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語重心長地對劉禪留下了救國的六字箴言:「親賢臣,遠小人」。這六個字,濃縮了治國安邦的精髓,旨在確保蜀漢政權的長久穩定。
為了讓後主不至於辨別不清,諸葛亮更是不厭其煩地推薦了像蔣琬、董允、費禕等一批值得信賴的賢能之士。他還以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為例,告誡劉禪:正是因為桓靈二帝寵信奸佞、疏遠賢臣,才導致國破家亡,叮囑劉禪務必將此六字銘記於心。
致命的轉折:後主劉禪的南轅北轍
然而,令人唏噓的歷史悲劇就在於此。諸葛亮在交代完後事後便撒手人寰,但他最擔憂的事情卻發生了:劉禪並未真正領悟或遵從這句「親賢臣,遠小人」。
相反地,後主在執政後期,卻逐漸走上了與丞相囑託南轅北轍的道路,其所作所為恰恰變成了「親小人,遠賢臣」。他開始重用陳祗、黃皓等心術不正的奸佞之徒,導致朝政混亂,民生凋敝。
蜀漢滅亡:一語成讖的悲劇結局
在景耀六年(263年),當魏將鄧艾率軍從陰平小道突入,攻克綿竹,斬殺忠臣諸葛瞻(諸葛亮之子)父子後,無力回天的劉禪最終選擇了投降。
劉備和諸葛亮兩人一生嘔心瀝血、辛苦打下的江山基業,最終竟毀在後主對這六字箴言的「記反」之上。這場悲劇,無疑向後人展示了昏庸的君主和奸佞的小人,是如何共同葬送一個偉大王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