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有「黑點」能吃嗎?菜販給正解 出現1情況千萬別吃
記者柯美儀/台北報導
許多人好奇大白菜外層葉子常見的「黑點」到底能不能吃?專業菜販指出,這些黑點大多在採收時就形成,並非腐敗迹象,「黑了還是能吃,放心吃」,真正該擔心的不是葉面的黑點,而是藏在裡頭、肉眼難察覺的「黑心」水傷。他也分享挑選大白菜的4個原則。
請繼續往下閱讀….
廖炯程表示,市場常見的大白菜分為「包心白菜」跟「山東白菜」,而包心白菜台語讀做「包北阿」。大白菜是十字花科代表蔬菜,由小白菜演化而來,因為高纖、維生素、礦物質通通有,被稱為「蔬菜之王」。在民間更流傳「立冬白菜賽羊肉」的說法,意指冬天吃到好白菜,滋味不輸一盤羊肉,可見其在餐桌上的重要地位,從平民家的一鍋白菜滷,到高檔宴席的功夫菜,都少不了它。
大白菜上有黑點能不能吃?廖炯程說明,市面上對「黑點」有兩種說法,日、港媒稱多酚氧化,太肥美的白菜細胞壁撐破,內含多酚遇空氣氧化,黑點會慢慢變多變深;農委會則稱黑點病/芝麻病,十字花科常見生理性或病害問題,與施肥、土壤、品種、儲存條件相關,黑點在採收時就存在,不會放幾天就變多。
廖炯程以自己在市場6年觀察認為,實際情況更接近農委會說法,因為貨一到手就帶著黑點,不會因為多放兩天發黑加劇,「黑點能吃、放心吃」。真正要注意的是「黑心」,比起葉面黑點,看不見的「內部水傷」才更棘手,雨季時大白菜容易吸水過多,形成俗稱「黑心」的狀況,外觀卻不易判斷,就連有40年經驗的老菜販,也可能看走眼。
因此雨季過後,菜市場常出現「對切大白菜」或底部「補一刀」的狀況,不少民眾誤以為是瑕疵品或賣不完的半顆。事實上剛好相反,老闆是為了讓你看清裡面是否新鮮,替你做檢查。
廖炯程最後也分享挑選大白菜的4個原則,分別是整體緊密不鬆散;切口看新鮮度;拿起來厚重(表示內心紮實飽滿);葉面不要有水傷、靠傷、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