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是隱形殺手 慢慢折磨人到死

記者鍾志鵬/台北報導

空氣污染已經成為人類迫切需解決的生存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每年有七百萬人死於空氣污染。珍貴生命的存在要靠呼吸,對現代人而言,為了了生活打拼,還有感情、事業、親情登快來不及處理了,怎麼還會有心思在乎空氣問題。呼吸是不用錢,但當呼吸導致生病住院,那可是一大筆負擔,而且還會拖累家人。守護健康就從呼吸開始,任職於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及中原大學奈米科技中心的招名威教授憂心忡忡提醒你我PM2.5導致生病的原因。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我都要知道的空氣品質指標AQI。(圖/時報出版提供)

懸浮微粒的粒徑大小、濃度、暴露時間是關鍵

從化學家的角度來看,招名威教授指出,懸浮微粒不只危害呼吸道,也會造成癌症、心血管疾病。 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會經由鼻、咽及喉進入人體,不同粒徑大小的懸浮微粒,可能會導致人體器官不同的危害,例如呼吸道疾病、癌症、新生兒低體重、心血管疾病。到底PM2.5是怎麼造成傷害的,以下這段文字很重要,懸浮微粒的粒徑大小、濃度、暴露時間決定了對人類和動物的危害程度。

懸浮微粒的粒徑和沉降狀態與其對上呼吸道的傷害有關,其中的PM10若是人為汙染源產生的粒子或自然界霧霾,則易沉降,而且容易被阻留在鼻腔和口腔內。

▲PM2.5懸浮微粒很小,吸得進肺呼不出來。(圖/時報出版提供)

PM10容易被阻留在鼻腔和口腔內

但是粒子更細緻的PM2.5或甚至是PM0.1,因為它們和PM10在相同總重量的比較之下,其表面積夠大,故粒子表面所吸附的有毒致癌物就更多。PM上的有毒物質主要是經過複雜的化學反應,包括轉化、凝聚、吸附而形成,另外,太陽光輻射也會影響PM2.5上的有毒物質分布,其中有些有機成分在有氧的情況下,經過光輻射線照射之下,能讓有毒物質形成過氧化物而成為具有很強的光致毒效應之致癌物,相對的,這類型的PM2.5對細胞的毒性也會更強。

▲抽煙已經醫學證實容易導致肺部癌症。(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招名威教授是全台灣少數且最年輕就獲美國毒理學會認證的DABT毒理醫學專家。(圖/時報出版提供)

PM2.5可深入肺 造持肺部受傷最重

另一方面,生物學家利用不同粒徑大小的懸浮微粒(PM10、PM2.5、PM0.1) 對大白鼠的肺進行暴露實驗,之後再觀察它的毒性效應,結果發現,在暴露細懸浮微粒(PM2.5)的大白鼠受到最大的傷害,肺損傷也最嚴重。

空污問題嚴重,一般人難以小蝦米對抗大鯨魚,【溫水煮青蛙】的理論你我都懂,但健康不是開玩笑的,一部由群創教育基金會所拍攝的紀錄片浮塵之島,也強調空污的嚴重性,你我不得不重視。

▲招名威教授研究專長領域為分子毒理醫學,著重於PM2.5與塑化劑致人類健康之影響與其防治機制。(圖/時報出版提供)

浮塵之島紀錄片 【若遭移除請見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9Y5LPPL_w0&t=34s

時報出版 癌症 健康 PM2.5 招名威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