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一廣場/台灣全新國家認同 已在選舉民意中完成

文/張宇韶

蔡英文在勝選感言中,呼籲對岸以「和平、對等、民主、對話」作為重啟兩岸良性互動和穩定發展的關鍵;在日前接受國際媒體專訪中強調中國必須表示對台灣尊重、中華民國台灣已經主權獨立的國家、中國武力入侵將付出代價。蔡英文這講話的內容擁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請繼續往下閱讀….

▲蔡英文總統連任成功(圖/資料照)

相較於陳水扁執政時期民進黨大陸政策的「和平、對等、民主、主權」的基本內容,蔡英文的語境已將主權鑲嵌在民主與和平的價值中,這標誌「中華民國台灣」已是台灣國家認同的新圖騰,不僅完成了國家建構的歷史過程,同時也獲得高民意的支持。取而代之的「對話」意涵,也突顯蔡英文未來試圖在國際體系、兩岸關係與國內政治尋求平衡的企圖。

自從李登輝前總統在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之後,中華民國首次正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客觀存在的事實,其後經歷「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與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的國號是中華民國,改變現狀需要全體台灣人以民主程序同意)論述的強化,在經歷多次修憲與政黨輪替後,中華民國顯然已經有了新的內涵與政治意義。

深入觀察,蔡英文在2016年就職演說的「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維持現狀」的宣示,以及去年國慶講話多次提及「中華民國台灣」的說法,再加上本次選舉的民意支持,使得「以台灣為中心」的政治認同,全盤取代「以中國為中心」的九二共識舊典範。直白說,台灣的主權地位與國家建構的過程已經完成,唯一欠缺的「國際承認」或「與他國交往能力」只是中共外交打壓下的產物。

台灣新國家認同不僅擁有民意基礎,更符合美國「一個中國政策」中所強調的以民主和平方式處理兩岸爭議、中共應與台灣民選政府進行對話的精神。蔡英文之所以強調「對話」,除了爭取國際社會對於中華民國台灣的認同與支持,也希望在選後包括在野黨的台灣社會進行政治溝通並且凝聚共識,如此方能在內外穩定的輿論情勢中,試圖與中國進行不設前提的交流與互動。蔡英文清楚當選後各國的賀電層級規格,直接體現對台灣民主與主權地位的肯定,超過八百萬的票數也讓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存有高度的正當性。正因如此,蔡英文在宣示台灣的主權獨立的事實之餘,同時也希望北京尊重台灣的民意。直白說,這些說法都是去年元旦講話「四個必須」的延續,並不是突發奇想下的即興之作。

▲2020總統大選計票(圖/資料照)

至於不畏懼中國武統或是提出「武力犯台將會付出代價」則是蔡英文反嚇阻的政治宣示。從安全研究的角度出發,有效嚇阻是建立在「承諾」與「實力」兩個指標交互作用下給予對手產生的認知結果,承諾來自於被信賴的政治宣示,實力則是物質力量的具體展現。蔡英文在其「新四不」的論述中早已闡述「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會在壓力下屈服、不走回對抗老路」的立場;簡單說就是台灣將維繫不挑釁的基本態度,但只要中共採取主動積極或具有侵略性的作為時,台灣已有「勿侍敵之不來,侍吾有以待之」的準備;支撐民進黨政治立場的物質力量,除了在於美國所提供的軍事援助外,蔡英文提出的國防自主也是國防屏障的基礎來源。

最後,蔡英文的論述內容就是希望與國際社會及藍營選民進行政治對話,並釐清加害者與被害者之間關係:北京才是意圖改變現狀破壞和平的元兇。習近平在外交與對台政策採取的冒進的政策作為,不僅改變了美中關係的既有典範,同時也引發了亞太區域國家的隱憂。台灣處於第一島鏈戰略樞紐的核心位置,又與西方民主國家高舉的自由、民主與人權等普是價值接軌,這正是各國官方與國際媒體高度關注台灣大選與結果的原因,也印證了「德不孤,必有鄰」的道理。

《作者簡介》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兼副秘書長 張宇韶

蔡英文 韓國瑜 立法院 2020大選 兩岸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