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家人PLUS/木板烙畫憶內蒙情 「火針刺繡」功夫

記者李芷萱、吳文昌/採訪報導

用「溫度」來作畫,在木板上烙下深淺不一的焦痕竟能交錯成為立體鮮明的內蒙風光,來自呼和浩特的林峰將家鄉風景完美復刻,讓人看得嘖嘖稱奇,還不只如此,林峰還撿起畸零的廢棄木材,巧手雕琢,為萬丹崙頂這個老去的木業聚落能夠再現生機,幫助社區活化,但其實林峰有過10年的空白期,因為法令關係不能工作,才華無處展現,但他從沒喪志,反而沉潛靜心累積創作能量,在異鄉找到自己的人生舞台。

請繼續往下閱讀….

▲來自內蒙古的新住民林峰用心將情感烙印在木板上。

調整好電壓,將熱度聚集在筆尖一筆一筆在木板上烙下印記,這冒出的生煙飄向遙遠的北方,他是來自內蒙古的烙畫藝術家林峰。

內蒙古新住民林峰:「烙畫其實歷史悠久,古代叫做『燙畫』,就是用火來燒它。我現在用的這個烙筆是用電的,然後它加熱了以後高溫度把木板、紙、媒材燒焦。」

這起自於古代民間工藝俗稱「火針刺繡」的功夫,每一次的下筆都得聚精會神,耐著性子一次次去紋燒才能勾勒出立體的光影明暗。

內蒙古新住民林峰:「妳剛剛看到的烙筆好像很簡單,畫出來那麼豐富的線條和層次,感覺不可思議,其實就是靠『溫度』跟『速度』來控制他的明暗,所以它可以有由黑到咖啡再到黃,不同的層次,事實上更重要的是一種『感悟力』,就是對於性格人物的刻畫,這時候你畫出來就不一樣。」

內蒙古新住民林峰:「但失誤就沒辦法了,烙畫很困難就在這一點,沒有任何橡皮擦可以擦掉,燒焦就是一團黑,整個木板就丟掉了。」

神采奕奕的人物彷彿躍然「板」上,林峰融入對於家鄉的思念將塞外風光完美復刻。

內蒙古新住民林峰:「我從小生在那裡,我的同學、我的親戚、我的朋友都有在牧區生活,畫出來是帶感情、帶有感觸的,還有體會的,帶有對故鄉的情感的。」

花費2年時間完成近40幅圖,用這些板畫烙印心中對內蒙古的情感。

內蒙古新住民林峰:「我們台灣鄉親對內蒙古非常感興趣,怎麼是這樣,怎麼是那樣?很感興趣,在這個氛圍下我就有一種衝動,我說我來台灣這麼久,本來我很想畫台灣,在地的台灣人未必能像我一個外來人可以看那麼細緻,像我太太一些熟識無睹的東西我都很感興趣。」

內蒙古新住民林峰:「像這個的東西可以雕刻比較大的東西,比如說長條的話,這邊裁一半可以用一個扁平狀的。」

▲一般人眼中的斷木在林峰眼中都是珍貴的藝術品。

而轉身來到林峰的寶庫,堆滿大大小小的木頭,有些是當年88風災後遺留的木塊,有些是自己蒐羅而來,殘枝斷木在他看來卻是無上瑰寶。

內蒙古新住民林峰:「像是這一塊其實是龍柏,它是很香很好的木材,因為料不是很多了,切成這樣就不要了,我拿來就可以做扁扁胖胖的東西,比如說青蛙趴在那裡。」

平凡無奇的木塊在他眼中都別有生趣,除了烙畫,木雕也是林峰的拿手絕活。

內蒙古新住民林峰:「我是在88風災那一年刮了很大的風,很多樹都倒了,從上游漂下來很多很好的木頭,那年剛好也開放民眾撿拾,你們看到那邊那條河整個全部都塞滿,我想能不能利用這些,我心裡怦然一動,從此才認識台灣的木頭。」

用木頭認識台灣,過去屏東萬丹,這依在高屏溪畔的崙頂村,曾經是生產板凳、砧板等等的木業聚落,卻隨著時代變遷漸漸沒落,但林峰撿啟畸零的廢木材發展綠色木藝,為老去的聚落再現生機。

內蒙古新住民林峰:「做一些簡單的、容易做的,老人家在家一邊看電視一邊能做一些東西,這樣也是社區的小產業。」

就這樣慢慢打磨、削平銳角,呈現圓潤細緻的手感,在林峰的一雕一琢之間展現了全新面貌。

內蒙古新住民林峰:「你看這裡還有個傷口,這裡最深了,是這種平刀就插進去了。」

手上的傷痕對林峰來說就像刺青,印記自己追尋藝術的痕跡。

內蒙古新住民林峰:「其實我來台灣之前是電腦工程師,我以前就是喜歡這個,考大學就想考這個,在那個年代改革開放,我父親說你最好學數理化,千萬不要學藝術啊,萬一你吃不飽怎麼辦啊?」

父親的反對讓林峰只得按耐住對於藝術的熱血,埋頭苦讀數理化,成為電腦工程師。

內蒙古新住民林峰:「畢業之後成為工程師,以前那些夢想埋沒在心裡了,這個時候上班下班最後退休而已,沒想到我來台灣,沒在自己的規劃當中。」

但就像他手中的木頭一樣,要磨到最後一刻才能見證脫胎換骨的瞬間,林峰放棄一切為愛來到台灣,32歲人生歸0,重新來過。

內蒙古新住民林峰太太:「他幾乎是放棄了前半生的所有努力來到這邊人生地不熟的。」

內蒙古新住民林峰:「我離開了朋友、工作、家人,32歲來到台灣一切從0開始,沒有朋友、沒有工作,那時候還不允許你有工作權。」

因此有整整10年的時間林峰不能出外工作,只能在家中操持著柴米油鹽,才華無處展現。

內蒙古新住民林峰:「剛剛不是有說沉潛了10年,我才吸收到很多科班美術技巧跟那個不同的心靈感受,原來一件藝術品是要怎麼去對待他,沒有反思過怎麼把自己的情緒傾注到作品當中,那才是有生命力的作品,這10年給我準備木雕,各式各樣的好像蝴蝶在裡面沒有變化,但時刻都在變化。」

這10年的時間沒消磨掉林峰的熱情,反而讓他有機會沉潛,重新接觸到少年時最愛的文藝,讓他得以厚積薄發。

內蒙古新住民林峰太太:「我好幾次抱著他的東西到各個店裡面去問說可不可以賣,甚至我守在萬丹圖書館上班的門口我守了3天,希望他給林峰一個機會。」

於是太太拚了命幫他找機會統籌活動、行銷企劃一把抓,讓林峰將心神專注在創作之上,還有餘裕能夠回饋社會。

▲林峰的太太可說是林峰最大的支柱,不斷幫他找機會統籌活動。

內蒙古新住民林峰:「從這邊往外摽,因為毛從這邊沾了白顏色,這邊就是虛的,就好像是毛,所以你每次都要順著這樣畫。」

拿著毛筆細細解說該如何下筆才能讓畫裡的小貓看起來活靈活現。

學生:「你看他感覺很粗獷,但是他很細心,剛剛就像小貓咪那一點點細膩的,剛剛在理毛,用筆在畫毛,一層一層刷出來,就是老師的細膩。」

學生:「說入門難,但老師教的入門很容易,當你在畫,你是初學者你也會很滿意。」

用匠人之心打動來自社會各階層的同學前來學畫,還看見了當年那個追逐想要學畫的自己。

內蒙古新住民林峰:「他們像我學,我也是想他們學啊,我跟他們學到的東西很多,有的同學上班很忙,一點時間還抽空畫畫,而且一畫好幾10張,這種精神都自愧不如,看到這種同學我應該要用功。」

教學相長,林峰也從中得到感悟,希望自己的一點力量能夠報答給予他舞台的這塊土地。

內蒙古新住民林峰:「像勞工大學、社會大學這一些學校給的工資不高,我不是靠這個,我完全來教是感恩的心,你可以為社會做什麼。」

我們一家人 烙畫 新住民 林峰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