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一廣場/江啟臣不該是過渡黨主席!是轉骨關鍵

文/呂謦煒

國民黨黨主席選舉結果出爐,江啟臣與郝龍斌的選情原以為是「五五波」,特別在選前傳出黨內重量級大老挺郝的耳語,讓選情更加撲朔迷離,不過最後選舉結果,江啟臣以六成八的得票率幾乎輾壓郝龍斌,看得出來就連老化嚴重的國民黨黨員,都對黨內的世代交替有迫切感,國民黨的黨意在這次的黨主席選舉中,總算彌合與民意的差距。

請繼續往下閱讀….

▲筆者認為,江啟臣是國民黨轉骨關鍵人物。(圖/翻攝自三立直播)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江啟臣得票率近七成,但是黨員出門的投票率僅三成五,或許許多黨員對國民黨喊「改革」的戲碼已經看膩了。的確,自2000年以來,國民黨就常說要改革,甚至許多現在提出的改革主張,都已見於過去前人的言談當中。為什麼國民黨喊改革喊的震天價響,最後卻老是沒有結果?原因在於,許多人只出一張嘴,卻沒有人真正作事,剛好對手陣營弊病叢生,國民黨還沒改革又勝選了,既然贏了就看不出改革的必要性,如此循環反覆,國民黨的改革乃拖到現在。但是國民黨連續兩次在中央層級選舉中遭受重創,40歲以下黨員僅3%,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因此江啟臣所接下的黨主席重擔,雖然任期僅有一年半,也沒有重要選舉提名權,但卻不是一個「過渡」主席。他如何帶領國民黨展現改革新氣象,對國民黨的未來發展至關重大。

江啟臣任重道遠,未來的改革工程,已經有許多艱難險阻在眼前等待著他。比如,如何改變黨內過度重視論資排輩的風氣,敢於任用勇於任事的年輕人?在中國大陸與美國爭衡的新形勢下,中共當局對台灣遲遲不統展現出不耐,武漢肺炎更是讓中國大陸形象再伊於胡底,從國際間的各項入出境管制與在國際間發聲的作為,更可看出許多台灣人不願意在國際間與中國大陸綁在一起,呼籲國際正視台灣與中國大陸分治的事實。這雖不必然等於多數台灣人認同「台獨」,但多數台灣人對台海現狀的認知是「台灣與中國大陸互不隸屬」,那國民黨長年主張的「九二共識」及其背後的「一中」意涵,又應如何論述,才能獲得台灣民意認同、美國不反對、大陸也接受,才能繼續作為兩岸的共同政治基礎而開展兩岸互動往來?

此外,國民黨黨機器已有陳腐遲緩現象,如何引進數位新思維,讓黨意能更符合民意,同時積極快速回應乃至引領輿論,奪回言論市場的關鍵要地,也是江啟臣主席未來的挑戰。江啟臣若能在這幾個月內讓民眾看到國民黨的改變,也是協助韓國瑜在高雄應對「罷韓」壓力的積極作為,對國民黨乃至於韓國瑜的形象都是加分,如何協助韓國瑜挺過「罷韓」難關,也將是新主席所面對的第一道改革試金石。

江啟臣說,他來不是要分位置,他來是要作事的。他在選前也獲得許多黨內中生代民意代表的具名支持,他如何帶領國民黨再起、走出新氣象,不僅黨內青年拭目以待,對於台灣的兩黨政治來說,也有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呂謦煒,前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

郝龍斌 江啟臣 韓國瑜 國民黨 黨主席 改革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