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中國擬撤制裁拉攏歐盟 歐議員冷回:不因與美翻臉就選中共

歐美關係因川普關稅出現裂痕,中國趁機拉攏歐盟,打算取消對歐洲議會5名議員的制裁,資深議員蓋勒是其中一位。他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歐洲人不會因與美不睦而把中國當成替代選項,對中原則不會改變。

歐洲議會議員蓋勒指出,即便中國試圖修補關係,歐洲對中政策原則不會動搖。(示意圖/翻攝自X平台@HealthPolicyW)

▲歐洲議會議員蓋勒指出,即便中國試圖修補關係,歐洲對中政策原則不會動搖。(示意圖/翻攝自X平台@HealthPolicyW)

歐洲聯盟(EU)27國在2021年同意對中國負責壓迫新疆維吾爾族人權的官員進行制裁,包括禁止入境歐盟及凍結在歐財產等,中國政府隨即採報復性制裁,對象包括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人權次委員會、5名歐洲議會議員和2家歐洲智庫等。

當時歐盟與中國即將完成簽署的「歐中全面投資協定」(CAI)因此遭到歐洲議會抵制,生效程序擱置至今,歐洲議會與中國官方的往來也被凍結。

如今,在美國總統川普對全球發動關稅戰,中國特別成為靶心的情勢下,北京試圖強化歐中貿易,搬開這塊歐中關係的絆腳石,於是主動向歐洲議會遞出橄欖枝。

歐洲議會主席梅特索拉(Roberta Metsola)的幕僚日前向歐媒坦言,與中國針對解除議員制裁的協商已到最後階段。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歐洲版報導,梅特索拉今天將在與各黨團領導人的閉門會議中討論此事。

歐洲議會資深議員、友台小組主席蓋勒(Michael Gahler)28日在德國家鄉接受中央社電訪,分析近期事態發展下的歐中美三角關係。

蓋勒表示,中國提出解除制裁之舉,顯示中方認為在歐美關係不睦的此刻,正是歐中深化並擴展關係的好機會,但「我們不會因為不合理的事被取消而感激,當有人作了壞事之後再把壞事消除,(關係)並不會就此回到原點,(中方)不會因此得到獎勵」。

他強調,議員們對於與中國對話抱持開放態度,但不會因為中國解除制裁而在任何原則上妥協,即便中方可能希望議員們赴北京訪問,但若在解除制裁後就訪中,可能會被中國宣傳推銷成「去親吻皇帝的手」。

據中國媒體報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30日提到,中歐立法機構交往是中歐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歡迎歐洲議會議員多到中國走走、看看」。

蓋勒指出,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和對中關係代表團未來或許有機會訪中,但議會尚未作成這項政治決定。他也說,議員們不會對形式性拜訪中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實質作用有幻想,那不是自由選舉下的國會,若要對中國表達立場,與中國共產黨及政府更相關的人談才有用。

蓋勒告訴中央社,被北京制裁的議員們絕不會放棄立場,無論是對人權、台海兩岸關係或是以法治為基礎的世界貿易秩序。他說,議員們將會讓北京非常明白,不論是封鎖台灣或強迫台灣融入中國,都會對全球經濟帶來災難性後果。

他指出,中國目前假裝是全球自由貿易秩序的捍衛者,但世貿組織(WTO)架構下的規則,並不能被選擇性的適用。中國補貼生產的方式和不公平貿易行為,無法被美國和歐洲接受,「如果中國想利用現任美國總統(提供)的機會,與我們建立更好的關係,那就必須以原則為基礎」。

蓋勒所稱的原則,以貿易而言,除了應遵守WTO標準和規則,也包括歐洲企業在中國的待遇,應與中國企業在歐洲一樣,亦即投資上的互惠,但「我們離那樣還很遠」。

他強調,對歐洲人而言,中國不是美國的替代選項,「我們絕對不是說,好,那現在轉向中國,希望他們在經濟方面比美國更好地維持世界秩序。我們並不天真」。

蓋勒主張西方陣營應團結起來,理念相近的國家若能在同樣的規則和原則下行事,將比中國更強大,使中國必須採納這個貿易秩序,「但是,若我們允許中國將我們一個一個搞定,他們會更變得強大,這就是我認為川普尚未瞭解之處」。

蓋勒指出,「如果(美國)要遏制中國,不該對抗歐洲和其他夥伴,而應與歐洲、日本、南韓和台灣團結在一起」,但若川普認為他應該對抗全世界,那將間接使中國獲益。

在美國關稅風暴下,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更加積極與各國接觸、商議自由貿易協定,中央社問蓋勒,此情勢是否也增加了台灣與歐盟洽談經貿協定的機會,他坦言執委會目前仍無興趣。

蓋勒強調,歐洲議會已通過決議,要求歐盟執委會與台灣展開洽簽經貿協定的程序,「希望我們能促使(執委會)踏出第一步,也就是範圍界定(scoping exercise),看哪些領域適合納入(貿易協定談判)」。

至於中國想要重拾「歐中全面投資協定」,蓋勒認為,歐洲在中國的投資需要受到更好的對待,中國須改變對歐洲企業的歧視行為,「隨著中國受到美國愈來愈大的壓力,中國(對歐洲)需要更進一步表現,並不只是解除對幾位歐洲議員的制裁就好」。(中央社布魯塞爾30日電)

中央社
#中國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