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唐家興報導
征服波斯後,亞歷山大的野心更是擴張,他把目光投向更遠的東方:中國。(影視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當人們搜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中國」、「征服印度」這些詞彙時,很難不被那段近乎神話、卻又充滿命運諷刺的歷史所震住。原本意圖跨越大陸、直指中國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征服波斯後志在東方,但一張錯誤的地圖、一次偏離的航線,竟讓他走向截然不同的國度。這不只是一場軍事烏龍,而是一段足以改變世界格局的歷史岔路。
「從希臘到亞洲」亞歷山大大帝的崛起之路: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諸侯割據、戰事不斷,而在遙遠的歐洲,一位年輕的王子正在改寫世界地圖:亞歷山大大帝。
出生於馬其頓的他,自幼師從亞里斯多德,深受《荷馬史詩》影響,心中埋著英雄與征服的火種。在 喀羅尼亞戰役(西元前338年)中,只有18歲的亞歷山大率軍擊潰底比斯的精銳部隊,一戰成名。但成功並未為他帶來安穩,反而讓他成為馬其頓王室內部鬥爭的威脅。最終,他被迫流亡,在失去故土的日子裡,他終於明白:若不成為王者,將永無實現理想的機會。
兩年後,他帶著力量回歸,掃除政敵,登上王位,並成功帶領馬其頓成為地中海世界最強軍事力量之一。
目標波斯:僅靠「30天補給」的生死征戰
即便奪得王位,亞歷山大仍不滿足。他的目光落在超級強權-波斯。當時馬其頓國庫空虛,只能支撐30天遠征補給,這意味著:「不是速勝,就是全國陪葬。」在這樣的壓力下,亞歷山大仍毅然率領5萬大軍出征。他成功利用希臘與波斯間的歷史仇恨煽動士氣,並在伊蘇斯之戰、高加米拉之戰 中徹底擊敗波斯帝國。波斯的淪陷,讓他真正站上世界舞台的頂端。
亞歷山大掃除政敵,登上王位,並成功帶領馬其頓成為地中海世界最強軍事力量之一。(圖/翻攝自百度百科)瞄準中國:東方大陸成為他的下一個夢想
征服波斯後,亞歷山大的野心更是擴張。他把目光投向更遠的東方:中國。但這是一段距離遙遠又陌生的土地,跨海遠行的計畫更加艱鉅,因此他下令嚴格勘查地圖,並謹慎規畫路線。然而,就在準備踏上東征之路時,一場命運般的錯誤發生了。
地圖錯誤:亞歷山大誤闖印度的歷史烏龍
在古代世界,地理知識並不精準,而一次地圖的誤標,竟讓他整支大軍偏離航線。本以為正朝「中國方向」前進的亞歷山大,卻一路南偏,最終來到陌生而炎熱的印度河流域。
當亞歷山大的鐵騎踏入印度,當地幾乎毫無準備。印度國王波拉斯親自帶軍迎戰,但仍不敵馬其頓軍的強悍訓練與戰術。戰敗後,波拉斯並未被處死。相反地,亞歷山大展現了罕見的胸襟:「你是國王,那就繼續以國王的身份統治吧。」他留下波拉斯治理印度,也為後世留下「大帝的寬容」這一傳說。
亞歷山大誤闖攻入印度河流域。(圖/翻攝自維基百科)他真的沒發現自己走錯了嗎?
後人好奇:既然想征服中國,他怎麼會沒有察覺印度不是中國?歷史文獻難以給出確切答案,但有幾種可能:
1.古代地理知識有限,他可能真的認為自己仍在東進。
2.征服波斯連戰連捷,他已無急迫動機再往更遠的東方推進。
3.印度的地形、文化與他想像中的「東方世界」可能沒有太大衝突。
無論如何,亞歷山大在印度停下腳步,開始著手治理新征服的大地,試圖融合波斯、印度與馬其頓等多民族,打造更宏大的帝國。然而,命運沒能給他更多時間。
33歲英年早逝:帝國從頂峰瞬間四分五裂
就在他準備整軍再起時,亞歷山大突然在33歲病逝。失去精神領袖的帝國如巨石崩裂,部將各據一方,內鬥不止。那個曾橫跨歐亞的大帝國,最終也逃不過分裂的宿命。
然而,這段因地圖錯誤而從征服中國轉向征服印度的傳奇歷程,卻永遠地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促進了希臘文化與南亞文化的交流與激盪,留下了無數後人追憶的史詩篇章。
參考資料:《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