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連國程/綜合報導
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原本預計在執政週年,提出削減身障人士補助與疾病救助金的財政法案,要在2030年前砍掉50億英鎊(約新台幣1983億元)的社會福利支出,沒想到遭自家議員反彈,施凱爾為了不讓法案闖關失敗,1日在下議院表決前一刻讓步,保留資助身障人士的「個人獨立支付」(PIP)項目,才讓法案順利過關,但如此一來,僅省下約3億英鎊(新台幣119億元)的社會福利支出,挨批白忙一場。

▲英國施凱爾9日前往下議院接受質詢。(圖/翻攝英國下議院官網)
施凱爾面臨的風波不僅如此,他2日在國會接受質詢時,沒有保證財政大臣里夫斯(Rachel Reeves)能留任到2029年,讓她當場落淚,引發軒然大波,施凱爾趕緊改口,說里夫斯「還會做很久」。然而英國財政赤字問題未見改善,《經濟學人》引述英國預算責任局警告,英國因應衝擊的能力越來越差,將導致「令人害怕的」風險。
《經濟學人》指出,英國的人口正在老化,而且過度依賴社會福利,另一方面,已經相當高昂的稅收,未來恐怕還會增加,但專家認為,如果政府能夠善用英國相對便宜的勞動力、債券及房市,還是能刺激經濟成長。
根據《經濟學人》報導,英國債券的價格幾乎是先進國家中最便宜的,因此收益比更高,一家總部位於波士頓的投資公司,6月以低價買下英國的「一英鎊超市」(Poundland),也讓全球投資人意識到英國資產價格不高。一家量化管理公司指出,英國的股票跟債券的投資報酬率是所有先進國家中最高的。《經濟學人》引述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 Rock)負責人芬克(Larry Fink)表示,4月份的英國市場價值被低估了,他正在增加投資。
除此以外,普遍受到良好教育的英國勞工待遇也不高,這種現象存在於科技業、法律服務業及人力資源產業,《經濟學人》引述摩根大通銀行(JPMorgan Chase)表示,他們在蘇格蘭格拉斯哥的分行技術人員,薪資水準相當接近印度。英國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貢獻,可以說是一枝獨秀,《經濟學人》指出,從2016年以來,英國出口至美國的服務成長約75%。
根據《經濟學人》報導,英國產業受到政府保護,在對外貿易過程中可以避免技術外流等陷阱,國內的金融業、生技業及文化產業也相當蓬勃,但仍不足以撐起全國的經濟,若政府投入發展人工智慧,應該能帶動更多產業成長。
《經濟學人》分析,刺激英國經濟的關鍵,在於如何利用低廉的價格優勢吸引外國資金,又不會剝削本國勞工;另一方面,政府也不能重蹈覆轍,大幅舉債,避免被金融機構降低信用評分,導致外資出走。除此之外,施凱爾必須停止破壞英國的優勢,因為除了政府推動社會福利,工黨近日打算增加雇主的成本,改善職場環境,《經濟學人》指出,執政黨若真想要幫助勞工,最好的方式就是加薪。
此外,政府的改革必須對症下藥,執政黨應該力排眾議,增加在伯明罕、曼徹斯特等城市的建設。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英國的經濟復甦速度就處於落後狀態,加上英國自從脫歐後,在外交上也處於弱勢,《經濟學人》分析,施凱爾目前完全執政,還有近3年可以推動他想要的政策,只要政府走出「日不落帝國」的迷思,善用英國自身的廉價優勢帶動經濟成長,就能在國際貿易上有很多收穫。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