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倪譽瑋報導

▲美國阿拉斯加近海發生規模7.3強震,當局也發布了海嘯警報。(圖/翻攝自USGS)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資料,今(17)日美國阿拉斯加發生規模7.3強震,前中央氣象局地震預報中心主任郭鎧紋指出,全球進入地震活躍期時,規模8地震前常有規模7地震,從本次地震發生的位置來看,阿留申海溝、千島海溝、日本海溝地區未來不排除發生規模8地震;雖然對台影響小,但也須觀察,近期規模7的地震活動中是否有出現規模8的前兆。
台灣時間17日凌晨4時37分左右,美國阿拉斯加州近海發生規模7.3強震,震央位於沙角(Sand Point)附近海域,地震規模之大,美國相關單位也發布了海嘯警報,提醒阿拉斯加半島一帶需要小心。
郭鎧紋表示,當全球進入地震活躍期時,較大的地震前通常會出現前震,例如規模7前有規模6、規模8前有規模7等;而規模7地震後兩週不排除出現「規模8強震」。他補充,長期數據來看,全球每年平均約有15起規模7以上地震,今(2025)年至今有6起規模7以上地震、2024年只有10起,從上述的平均來看,目前全球應處於地震平靜期。

▲1903年起,全球99起規模8地震中,有65%案例「震前2週曾發生規模7地震」。(圖/郭鎧紋提供)
雖是平靜期,但仍要持續留意,郭鎧紋指出,規模8地震釋放能量巨大,常伴隨著海嘯等災害,加上過去地震平靜期接近結束時,南北兩極的地震會增多,近期確實有觀測到一定規模的地震,例如5月2日南極附近的規模7以上,地震是否轉活躍期值得注意。
郭鎧紋補充,考慮到阿拉斯加州屬於北美板塊,北美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互動頻繁,後者長期往西北移動推擠前者,若有規模8的大地震,預估最可能發生在「阿留申海溝、千島海溝、日本海溝」地區;至於台灣方面,郭鎧紋分析,琉球海溝與南海海槽與太平洋板塊之間隔著菲律賓海板塊,台灣受的影響會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