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三個月就GG!退休金1100萬日圓砸進AI基金險打水漂 退休男血淚警示

圖、文/CTWANT

日本一名退休公務員將退職金投資於AI基金,不料僅三個月就因股市重挫慘賠。(示意圖/Pixabay)

▲日本一名退休公務員將退職金投資於AI基金,不料僅三個月就因股市重挫慘賠。(示意圖/Pixabay)

隨著物價上漲與壽命延長,不少人對老後生活心懷不安。根據日本生命保險文化中心的調查,高達八成民眾表示對退休後的經濟狀況感到擔憂。近期,一名65歲退休公務員將退職金的一半、共1,100萬日圓(約新台幣242萬元)投入AI相關投資信託,結果僅三個月就因美國升息導致科技股暴跌而慘賠,退休金大幅縮水。這起因投資判斷失誤造成的案例,再次凸顯謹慎理財的重要性。

據日本媒體《東洋經濟》報導,65歲的鈴木太郎(化名)曾任市政府公務員,退休時領得退職金2,200萬日圓(約新台幣484萬元),加上多年的存款1,300萬日圓(約新台幣286萬元),累計3,500萬日圓(約新台幣770萬元)積蓄。然而,為了避免資產受通膨侵蝕,他選擇諮詢一家大型證券公司。

在業務員的勸說下,他將1,100萬日圓(約新台幣242萬元)投入一檔以AI相關企業為主題的投資信託。該業務員強調「分散投資、風險可控」,甚至暗示「未來一兩年內或許能圓世界旅行夢」。鈴木在「安全第一」的心態下,簽署了合約。

然而僅僅三個月後,美國升息引發科技股重挫,基金淨值大幅下跌,鈴木的投資出現慘重虧損。他憤怒質疑對方「不是保證安全嗎?」卻得到冷冰冰的回覆:「投資本就有風險,市場無法預測,投資需自行承擔責任。」

日本金融商品取引法明文禁止以「必賺不賠」「絕對安全」等斷定式表述進行推銷,因這類話術容易讓投資人失去判斷能力。專家指出,鈴木明確表達希望避免「元本損失」,但業務員仍推銷高度集中於單一主題的高風險基金,恐已違反「適合性原則」。

據金融商品仲裁中心公布的案例,許多糾紛正是因「資訊不實」或「風險說明不足」所引起。例如,有投資人因相信「本金不會減少」而購入基金,最終卻遭受巨額損失。

專家提醒,避免落入相同陷阱的三大原則是:「遇到看似太好的投資提案要先懷疑」、「務必具體詢問風險細節」、「保存所有對話與文件紀錄」。若已發生爭議,投資人仍可尋求救濟管道,包括金融廳設置的「金融服務利用者諮詢室」、以及提供裁判外解決途徑的「金融ADR制度」。

鈴木太郎(化名)退休時累積3,500萬日圓積蓄,卻因投資誤判導致資產大幅縮水。(圖/翻攝自X, @Ciela_Lapana919 )
鈴木太郎(化名)退休時累積3,500萬日圓積蓄,卻因投資誤判導致資產大幅縮水。(圖/翻攝自X, @Ciela_Lapana919 )

延伸閱讀

CTWANT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