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林昀萱報導
草嶺多次形成堰塞湖。(圖/竹山鎮長陳東睦臉書)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市區,目前已知17人死亡災情慘重,各地救援隊、物資陸續抵達花蓮協助重建。這次的災難也讓人想起過去草嶺堰塞湖決堤,奪走74名國軍性命的慘痛記憶。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雲林縣草嶺地區位在極不穩定的地層,歷史上曾經五度因為重大山崩攔截濁水溪的支流清水溪,以及其支流竹篙水溪溪水形成堰塞湖。最早可以追溯至1862年6月7日的台南地震後,首次有文獻紀錄草嶺潭堰塞湖形成,並在1898年決堤。1941年12月17日發生中埔地震再形成草嶺潭,隔年3月開始溢流但未潰堤,之後因連日豪雨,西南面崩落之岩屑將原有之天然壩堆高至170公尺、容量達1.2億噸,成為聞名的草嶺潭。
草嶺兵工殉難紀念碑。(圖/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國家文化記憶庫》記載,1951年春天,國軍軍第75軍16師工兵營奉命從事開鑿太平至草嶺之間的公路,以利進一步開發當地草嶺潭,獲取灌溉與電力的自然資源。公路告成後,因應鄉民所請,連長李柏龍率領的130官兵留下協助整修草嶺潭天然土壩的坍方。但卻在5月18日清晨因連日豪雨、山洪暴發導致土壩潰決,74名官兵因此喪命。其中下士張冬夢原本已經脫險,但卻為了救同袍折返犧牲。後政府於梅山公園建立「草嶺潭官兵殉難紀念碑」追思英靈,罹難官兵也在2010年入祀嘉義市忠烈祠。
之後因豪雨草嶺堰塞湖第三次形成;1999年921大地震,草嶺再度發生大規模山崩,造成29人罹難,同時將約1億2500萬立方公尺的土石堆積於清水溪谷中,形成長約5公里,高約50公尺的天然土壩,草嶺也再次因山崩土石阻塞清水溪河道而形成新草嶺潭,蓄水量可達1至2億噸,相當於石門水庫的蓄水量,一度成為臺灣最大的天然湖泊。之後先後遭遇桃芝、納莉颱風侵襲,上游大量山崩石塊堆積於湖中嚴重淤積,導致湖面快速縮小,一直到2004年七二水災,新草嶺潭被淤沙完全填滿,出水口的堤壩遭沖毀,新草嶺潭堰塞湖至此消失,結束近5年的壽命。
2025年7月因丹娜絲颱風連日豪雨造成土石崩塌阻斷清水溪流再次形成堰塞湖,水利署勘查屬立即危險等級,向附近鄉鎮發在潰決警示,壩體於2025年7月9日晚間溢流,剩餘水量降至420萬噸,所幸並未釀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