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一名OL小資女發文感嘆,出社會多年,年薪只是朋友的月收,越活越沒勁。(示意圖/PIXABAY)一名女性上班族近日在網路論壇Dcard上發文,感嘆自己過著「越活越沒勁」的生活。她身邊有朋友經營餐飲業,自稱「一個月營收100到200萬起跳」,淨利在50萬到150萬之間;另有朋友擔任「團媽」,「一檔就賺5到6萬」。朋友輕易入帳的數字,竟是她作為普通「社畜」一年的薪水,讓她忍不住感嘆:「階級好難翻轉,完美複製父母。」
內行網友指出,餐飲業的營運成本主要由食材、人力和店租所組成,不得超過營收的85%,才能維持穩定獲利。(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羨慕輕易月入百萬?內行曝餐飲界殘酷真相
面對上班族難以企及的數字,原PO坦言自己曾嘗試創業卻失敗收場,最終只能回到公司,對於這種巨大的收入差距感到無比的焦慮與無力。然而,這篇貼文也引發了許多創業內行人和餐飲業老闆的熱烈討論,多數留言直指原PO朋友的說法「水分太高」或根本在「吹牛」。
一名自稱餐飲企業老闆的網友便跳出來,揭露了餐飲業的殘酷成本結構,指出原PO朋友的淨利數字極不合理,他指出餐飲業的營運成本主要由三大塊構成,業內常以「FLR」成本來控制:食材成本(Food)佔營收比例約30%至60%。人力成本(Labour)佔營收比例約20%至40%。房租成本(Rent)通常建議控制在營收的10%至25% 之間。
專業人士指出,若要確保餐飲業能穩定獲利,食材和人事的總和(FL成本)通常必須控制在營收的60%以內,整體總成本(包含水電瓦斯、雜費等)不得超過營收的85%,才能維持穩定的純益率。
原PO說朋友開餐廳給廚師月薪12萬元,內行網友認為極不合理。(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拆解百萬淨利:除非極度壓榨或純屬虛報
根據原PO朋友「營收200萬,淨利150萬」的說法推算,其總成本僅佔營收的25%,遠低於業界認可的健康標準(總成本通常在70%~85%)。
有內行網友質疑,若要達到如此高的淨利率,除非是「真的黑心壓榨勞工到了極致」才能辦到。例如,原PO提到朋友光廚師月薪就發12萬元,若還能維持極高的淨利,意味著餐廳可能在食材品質、員工福利或稅務上存在極大彈性,極可能將「營收」與「淨利」的概念混淆,甚至可能灌水虛報。
許多曾嘗試創業的網友也呼籲原PO:「你實際去創業看看,遑論一個月利潤50萬,光是要收支平衡壓力就夠大了。」真正白手起家的老闆,背負的壓力與風險,絕對不是輕鬆「賺錢跟喝水一樣」的表象。
團購已成創業新模式,一名團媽直播賣住宿比旅展俗!,1分鐘熱銷2千間。(資料照)團購主看似輕鬆 實則面對高壓競爭與物流挑戰
至於團購主(團媽),雖然「一檔賺五、六萬」看似容易,但這背後包含了大量的時間成本、選品壓力、庫存風險以及高昂的物流成本(尤其是食品冷鏈配送),營運壓力不亞於實體店面。
多數網友認為,面對社群媒體上光鮮亮麗的「成功學」,普通上班族更應保持理性。真正的財富累積沒有捷徑,與其陷入比較與焦慮,不如將精力放在提升自身專業技能、維持規律作息和審慎理財上,「去了解台灣創業五年沒倒的機率是多少,做好自己能力能所及的事,並規劃好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