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十字架聖山 立陶宛人的無聲抗暴

記者傅家慶、姚仁祥/採訪報導

波海三國人民的擔心來自三國長期被前蘇聯侵略的歷史,而衝突來自人種、語言、宗教的不同。立陶宛人信奉天主教,但常年遭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佔領。在立陶宛北部有一座十字架山,是一座面積大約只有一平方公里的土丘,上頭架滿超過五萬個十字架,代表著立陶宛人無聲的抗議,已經變成波海最知名的地標。

這是因為1831年蘇聯入侵立陶宛,當時起義者被鎮壓,最後屍骨無存,家屬們只能回到這個當初對峙的軍事掩體,架上十字架追悼。而之後的一兩百年間,立陶宛再度被佔領,人民無聲抗議的方式是到這座聖山架上十字架明志,表達自己忠於原本的身分和教義,久而久之成為立陶宛人,甚至世界上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

消失的國界1029

如果在這樣昏暗傍晚來到立陶宛的十字架山,幽幽暗暗地又看到這滿坑滿谷的十字架,不免感到冷風吹進你的毛細孔…而當溫暖的陽光灑落,再看這滿坑滿谷的十字架,你不再空虛寂寞覺得冷,終於是守著陽光守著你。

消失的國界1029

什麼樣的信約可以等候不只三世?從高點看超過5萬個十字架山,是超過184年的歷史,這是立陶宛人希望與絕望的總和。希望是當你一階一階用爬的,千里迢迢爬到神像前祈禱;而絕望的是不只五萬個心願,總不是每個都能實現。

消失的國界1029

位在立陶宛工業重鎮Siauliai北方的這塊土丘,是立陶宛著名朝聖地,吸引世界各地的人親臨,每個人用不同的文字寫下那個當下的心願。

遊客:「我們是第一次來,以前沒有來過,因為這裡是很有名的地方,所以我們來朝聖。」

消失的國界1029

身體健康放諸四海皆然,其中也有台灣的遊客,為自己在民國一百年來到立陶宛旅遊留下紀念,而我們也入境隨俗,買一個觀光客專用十字架為當時國際新聞關注的焦點,敘利亞人們祈福。

消失的國界1029

走在這個十字架山,我們可以感覺得到這裡的氣氛非常神聖而莊嚴,而在滿是十字架的背後,其實是立陶宛人在對抗蘇俄的一段歷史。

十字架山歷史要追溯到1831年和1863年,當年立陶宛人群起抗暴,反抗被併入俄羅斯,最終起義者屍骨無存,家人來到這上「架」無聲追悼。之後一百多年立陶宛又被佔領,但立陶宛人在那段歲月紛紛無聲抗暴,再以上「架」明志,表達忠於自己原本的身份和教義,日積月累下成為這座十字架聖山。

消失的國界1029

1993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親臨聖山,對立陶宛人說「感謝你們向世界見證這塊土地上人民的信仰。」

消失的國界1029

荷蘭遊客:「這真正展現了一個國家的團結,人們以他的國家而自豪,我想這是吸引我的地方。」

神聖的十字架山,神聖的不只是對立陶宛單一國家歷史的象徵,更是波海三國共同身世。因為面積小、強國環伺,波海三國自古老是被佔領,老是在爭取獨立,老是有人為國捐軀,卻也老是堅持著「自己的國家自己救」。

這段珍貴畫面,是1989年波羅的海三國人民親「手」爭取的獨立之路。這是著名的「波羅的海之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總人口四分之一200萬人,在俄羅斯揚言鎮壓的威脅下,男女老幼人人手牽手,無聲傳達爭取獨立的理念。

消失的國界1029

人鏈從最北愛沙尼亞首都塔林,排到最南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從鄉村到都市串聯600公里,經聯合國認證「沒有斷過」。

一首「覺醒吧波羅的海」,唱出決心「做自己」的意志,和平抗暴,無聲勝有聲,對抗強權最好的武器是沉默。隨著俄羅斯解體,國際動盪,1990年代初期,波海三國真的相繼獨立,讓人見識動盪的1989年,遠在歐洲的那一端,倒下的不只柏林圍牆。

拉脫維亞民族生態學者Karlis:「立陶宛是一個天主教國家,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他們差不多一樣的,影響也差不多的,就是宗教和國家主義,所以當時宗教是反蘇聯的。」

消失的國界1029

遠在歐洲那端的波羅的海,海邊男女老幼手牽手逆著風,爭取千百年來的心願,這是一段你我不太熟悉,驚濤駭浪的波羅的海。這片波羅的海在二戰時期,它曾是難民跟戰俘撤退的海上墳場,在讀過歷史之後,這個在課本上面聽來神秘又浪漫的海洋,在歷史上曾是一段傷心的海。

2005年,俄羅斯科學家在波羅的海底,發現了超過5,000架二戰時期的戰機,以及戰艦殘骸和其他裝備;1945年1月30日,威廉‧古斯特洛夫號(Wilhelm Gustloff)載著德國平民和傷兵,在波羅的海遭蘇俄潛艇擊沉,9,931人罹難,是鐵達尼號罹難人數6倍,是史上最慘船難…

   《消失的國界》節目播出時間

首播:三立新聞台(六)23:00
重播:三立新聞台(日)10:00、(隔週日)03:00

完整的內容,請鎖定三立新聞台《消失的國界》。加入【消失的國界】粉絲團,一起探索全世界!
https://www.facebook.com/113347522063809

三立新聞台 加入 @setn 好友 #消失的國界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