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朗東
近日反罷免氣勢提升,或許讓大家有點焦慮,但也是選戰過程的正常現象。中選會公布投票日期,正式鳴槍起跑,藍委紛紛下重本,陸空齊發,力保親中飯碗。聲量成癮的黃國昌、館長等人,也樂於「伸出援手」,趁著藍委自顧不暇,以站台為手段,吸收藍營支持者。

▲罷免團體419反共集會合照(圖/記者楊士誼攝影)
罷免方的氣勢是從去年青鳥運動開始升溫,經歷幾波起伏,到二階連署進入高原期。藍委則是在這一兩周才出盡各種手段:立院延會架設司法保護傘、出動陸戰樁腳及耳語部隊、網軍假帳號見縫插針、用提告為手段恫嚇公民、與館長、黃國昌合流等。
藍委的氣勢近期快速升溫,關鍵在於,藍委氣勢不會無限上升,升到何時會卡關。卡關時,罷免方如何拉開差距,將成罷免結果關鍵。

▲館長到花蓮力挺傅崐萁反罷免。(圖/翻攝畫面)
三大變數決定罷免成敗
目前來看,會影響到罷免的幾個主要事件如下:
首先是台美關稅談判的結果,如果狀況良好,更強化了民眾對行政團隊的信心,也顯示藍白在立院是無理取鬧,透過刪凍預算扯後腿。
其次是公民團體與綠營的資源整合、分進合擊。經歷二階連署之後,許多公民團體已經出現疲態,然而大罷免又是一場以公民為主體的運動,也唯有「公民優先」,才能擴散到搖擺選民,甚至吸引部分藍營人士來同意罷免。民進黨應該全力幫公民「助攻」,然而球怎麼傳,資源由誰出,如何統整,在子彈有限下,將會是一大難題。

▲國民黨花蓮縣黨部反罷免造勢,傅崐萁壓軸致詞。(圖/翻攝畫面)
政黨的重要目標是明年的地方選舉,如果在此刻耗盡資源,反而對明年選舉不利。然而若人人都「留力」,又會造成過度消極、不利於罷免結果。如何讓黨籍民代心甘情願的投入資源,需要頻繁溝通與獎勵機制。
第三,公民團體有著嶄新的創意與票源,足以打破藍綠基本盤,成為主宰罷免的關鍵。但選戰有高度技術,也需要分工合作。公民團體如何分配時間,掃街走什麼路線,看板放什麼位置,以至於媒體效應影響最大的——跟藍委的公辦說明會(一般認知的辯論會)是否能做出充分準備,就不是單純的熱情可以做好的事,還需要有大選經驗的團隊。

▲林國成參加國民黨花蓮反罷免造勢力挺傅崐萁。(圖/翻攝畫面)
好處是,即使公民團體缺乏選戰經驗,但「素人視野」與來自各行各業的專業經驗,一方面素人表現比較會受到民眾包容,另一方面則是有超脫既有思維的亮眼表現。且就算公民代表沒有參加公辦說明會、與藍委一對一對壘的經驗,但只要做好基礎準備,表達出說服公眾的誠意,握有權力的立委也很難在輿論上壓倒有憑有據的罷團。
沉著應戰,守候7月26日
7月26日的投票不僅是對藍委的審判,更是對台灣民主韌性的檢驗。川普政府要求台灣提高國防支出至GDP3%,藍白卻刪除84億元、凍結近900億元,這種與國際現實脫節的亂政,讓台灣陷入險境。

▲台北市罷免團體合體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台北市議員。(圖/翻攝畫面)
公民力量在這二十多天的最後衝刺中,面對是中國勢力透過代理人癱瘓台灣民主的危機。罷免若成功,不管席次多寡,都將給藍營政客一個沈重的教訓,讓未來數年他們有所收斂。
在最後的拉鋸戰中,公民團體如何穩住陣腳,凝聚所有力量,走完守護民主的最後一哩,需要的是耐心與智慧。最困難的或許還不在於二階連署,而是在社會逐漸對罷免議題產生疲乏,投票日卻還有二十幾天的時候,如何沉著氣、少犯錯,守候公民力量在7月26日破繭而出的一刻,將會是最大的課題。

▲朱立倫出席國民黨花蓮反罷免造勢。(圖/翻攝畫面)
《作者簡介》溫朗東,香港裔台灣人,活躍於辯論圈與時事評論圈。最愛的城市是高雄,志業是成為保有良知的專業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