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溫朗東觀點》韓國瑜的黨主席之路儼然成形

文/溫朗東

大罷免行動已勢不可擋,二十多位藍委過了二階連署,傅崐萁、徐巧芯等人更岌岌可危。若有十位以上藍委被罷掉,立法院可能因此翻盤,綠營過半。此時,韓國瑜的政治選擇尤為關鍵:是繼續當個權力被架空的虛位院長,還是冒險參選黨主席,重新掌握藍營核心?

台中罷免藍委羅廷瑋、廖偉翔、黃健豪、江啟臣在截止日期前將連署書送到台中市選舉委員會

▲台中罷免藍委羅廷瑋、廖偉翔、黃健豪、江啟臣在截止日期前將連署書送到台中市選舉委員會

韓國瑜參選的五大可能

大罷免如果成功,立法院勢必綠營過半。但是要三分之二才能改選立法院長,這門檻並不易達成。如果綠營國會過半,韓國瑜坐在院長位子上也難以發揮,淪為立院的庶務總管。韓遇見這等局面,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轉戰黨主席。

第二,大罷免後藍營士氣低迷,急需「一支穿雲箭」。地方選舉向來是藍營優勢局,韓若能在2026年輔選他的好友:桃園張善政、台南謝龍介、高雄柯志恩打出漂亮一戰,特別是在南部縮短跟民進黨的差距,他將從2020罷免陰影中走出,再度成為藍營的終極希望。

第三,立法院組織法雖禁止院長兼黨職,但韓國瑜可以宣示「當選黨主席後辭去院長」,一方面展現為黨犧牲的決心,另一方面規避法律爭議。法律只禁止「擔任」黨職,並未明言禁止「參選黨職」,韓國瑜可以先參選,贏了再辭。

第四,台中市長盧秀燕近期動作頻頻,不僅有意角逐黨主席,更鎖定2028總統大選,甚至可能與黃國昌結盟「盧昌配」。若盧秀燕計畫成形,韓國瑜將被邊緣化,淪為黨內配角。主動參選黨主席,是韓國瑜跟盧秀燕叫板的必要之舉,否則只能坐等被邊緣化。

即便參選失敗,韓國瑜也能展現「願為黨而戰」的形象。願意放棄立法院長,會讓無數韓粉重燃信心。此外,被罷免的徐巧芯、王鴻薇等人,如果韓國瑜將其納入黨職,將可以打造一個戰狼型話語中心,形成眾星拱韓的局面。

426上凱道,立法院長韓國瑜演說(圖/記者鄭孟晃攝影)

▲426上凱道,立法院長韓國瑜演說(圖/記者鄭孟晃攝影)

韓國瑜的猶豫,盧秀燕的困局

儘管參選黨主席有諸多誘因,韓國瑜也還在猶豫。

如果台灣經濟出現重大危機,罷免動能可能減弱;再者,若三階動能消退,被罷免的藍委少於十席,補選後,綠營未必能過半,此時韓國瑜繼續當院長,影響力依然可觀。

此外,與盧秀燕直接競爭會提前引爆「韓盧之爭」,將藍營內鬥公開化。若敗下陣來,不僅損害韓國瑜個人政治資本,跟盧秀燕的嫌隙也會加深。

黨主席還需要承擔包括募款壓力與地方選舉責任。若2026戰績不佳,黨主席難辭其咎。

無論韓國瑜是否參選,盧秀燕的壓力都創下新高。

她力挺的台中「F3」,罷免風險高。她的市長接班人江啟臣,同樣面臨罷免風暴。若台中真有藍委被罷免,盧秀燕未必能夠在補選中反敗為勝。

盧秀燕與黃國昌結盟的「盧昌配」戰略也面臨障礙。副總統一職對黃國昌有利,對民眾黨的自主性不利。2024的總統大選,原本要當副手的柯文哲,在黃珊珊等人的勸導下,撕毀六點協議。一樣的問題,也會發生剛接掌民眾黨的黃國昌身上。柯文哲如果羈押期滿,一旦走出看守所,有可能改變民眾黨走向。盧昌配要成形,變數多。

台中市長盧秀燕(圖/翻攝畫面)

▲台中市長盧秀燕(圖/翻攝畫面)

韓國瑜八年後的圓夢

韓國瑜2017就選過黨主席,當時只拿到5.84%,慘敗給吳敦義。事過境遷,韓國瑜的實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如果韓國瑜的主席夢還在,這將是個圓夢的機會。

當選黨主席,即使不選總統,也將控制黨內資源分配和人事任命,從2026地方選舉開始,重塑藍營政治布局,特別是2028的不分區席次。

黨主席還掌握藍營趨之若鶩的「中國朝聖權」。在兩岸議題敏感的當前,控制與中國交流窗口,意味著掌握藍營政治資源的重要來源。比起害怕在中國議題表態的盧秀燕,韓國瑜過去剛當選高雄市長,就跑去香港中聯辦,可謂死豬不怕滾水燙。

盧秀燕的總統路面臨巨大考驗,韓國瑜則伺機而動。國民黨未來風格,是走盧秀燕的綿裡針,還是韓國瑜的穿雲箭?無論如何,可以確定是朱立倫準備黯然退場,藍營將面臨洗牌重組。

對本土派來說,新的對手或許沒有傅崐萁那麼激進,但在選舉經驗上更強大。

守護台灣民主,關關難過關關過,眼前的首要目標,還是大選規模的三階投票。

《作者簡介》溫朗東,香港裔台灣人,活躍於辯論圈與時事評論圈。最愛的城市是高雄,志業是成為保有良知的專業評論人。

【三立新聞網免責聲明】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評論/三立大論壇

作者簡介
邀請各方評論家聚集「三立大論壇」,發表對社會、時事、政治的獨到見解,相互交流。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